常孤雏见了文书,知道蓝玉的难处,当即召来农官商议。
农官说:“高丽气候虽冷,但有些耐寒的作物或许能种,比如土豆、燕麦。咱们辽东试种了几年,收成还不错,不如送些种子过去,再派几个老农去教他们耕种法子?”
常孤雏点头:“就这么办。你挑些好种子,选十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跟着信使回高丽。告诉蓝玉,有啥难处尽管开口,都是为了朝廷的疆土百姓。”
亲卫带着种子和老农返回高丽,蓝玉见了大喜,立刻组织百姓开垦荒地,老农们手把手教他们选种、下种、施肥。
到了秋收时,土豆挖出来堆成了小山,燕麦也打了不少,高丽百姓看着粮仓里的新粮,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蓝玉看着这光景,知道这才是长久之计。
辽东的杂交水稻种子运到高丽时,百姓们围着麻袋好奇打量,有人嘀咕:“这米粒看着比寻常稻子饱满,真能在咱这冷地里长?”
蓝玉蹲下身,抓起一把种子给众人看:“这是辽东农师特意培育的耐寒品种,去年在更北的地方都收了好成数。咱们试试,成了,往后就不用再怕老天不赏饭。”
他亲自带着农户翻耕水田,辽东来的农师在田埂上教大家控水、分秧:“这稻子喜暖,但也经得住霜,关键是苗期得把水层控好,别让冷风吹着根。”
起初总有人记不住要领,蓝玉便在田边插了木牌,用高丽文写清步骤,夜里还提着灯笼去田埂巡查水温。
等稻穗沉甸甸压弯了腰,割稻子时,最年长的农户捧着金灿灿的稻穗哭了:“活了大半辈子,头回见高丽的田里长出这么好的稻子!”
脱粒时,米粒滚落在竹筐里,圆润饱满,映得人眼亮。
百姓们把新米煮成饭,香气飘出半条街,有人端着饭碗往蓝玉衙署跑:“蓝将军,您尝尝!这米甜得能淡出蜜来!”
如今高丽的田埂上常能看见扛着锄头的百姓,田边立着的“杂交水稻培育处”木牌被风雨洗得发白,却越发结实——饥荒的影子渐渐被稻浪吞没,新米入仓时,家家户户都会留一捧最饱满的,送到衙署给蓝玉当谢礼。
大明占据高丽已逾十载,府衙外的老槐树添了十圈年轮,街头巷尾的大明官话也渐渐盖过了高丽语。
这日,常孤雏坐在案前,提笔写下奏折,墨迹在宣纸上晕开:“……高丽归附既久,民心渐安,当择其良善、守礼法者,分批次、设条件、严考核,渐次开放大明户籍。一则固边民之心,二则增编户之数,实乃长久之计……”
消息传开,高丽街巷顿时炸了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