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山东,寒风里都裹着几分暖意。
新政推行已有两年,济南府的街巷比往日热闹了三成,往来的马车装着新收的粮食、布匹,车把式们甩着响鞭,嘴里哼着新编的小调,满是快活的光景。
这都是托了土地改革的福。
效仿辽东搞的土地承包,把官府手里的荒地按人头分给农户,谁种得好,收成多,自家留的就多。
章丘县的农户李老实,去年承包了五亩水田,学着辽东来的农师种杂交水稻,秋收时打了三十多石粮,除了交上去的税,剩下的够全家吃两年,还换了头黄牛。
他如今见人就说:“这承包制,真是把力气用在了实处!”
税制也改得明白。
以前交税,又是粮又是布,折算起来总吃亏。
如今统一折成现银,每亩地按收成定税,多收多交,少收少交,账目清清爽爽。
兖州府的税吏老王说:“往年收税,光核对折算就忙得脚不沾地,还总有人吵吵不公。如今简单,农户自己算得明明白白,咱只管登记入库,省心多了!”
教育改革也见了效。
官学里不光教经史,还开了算学、农课,小孩子们上午背“人之初”,下午就去学丈量土地、记账目。
有户商家的小子,在学堂里学了新算术,帮家里算进货账,分毫不差,掌柜的逢人就夸:“这新学,真能教出吃饭的本事!”
最让人欢喜的是那杂交水稻。
从辽东引来的种子,在山东水土里长得格外精神,稻穗沉甸甸的,一亩地能比旧稻多收两成。
秋后晒谷场上,金灿灿的稻子堆成小山,妇人们扬着木锨,孩子们在谷堆旁打滚,笑声能传到二里地外。
府衙的账房里,新收的税银堆在柜上,闪着白花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