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东瀛谈判团队在柳城绞尽脑汁地与南方外务部周旋争取时间。
大鹰帝国的调停使团还在万里之外加紧筹备时。
高丽半岛之上,一场针对上层建筑的、更为深刻和凌厉的“手术”,已经悄悄展开。
民政院驻高丽改革总负责人徐聪,在见证了那套“以地缘换认同”的组合拳在几个试点城市的底层百姓中取得斐然成果后,终于第一次将目光投向了高丽社会结构的上层——那些盘根错节的精英阶级。
南方机关在几个地区的试点改革,如同在海上投下了一颗巨大的炸弹,爆炸产生的于波迅速扩散至整个半岛。
除了几个试点的地区,其他地区的底层农夫、工匠们翘首以盼,渴望着那能分到土地、让孩子读书的好政策早日降临自己的家乡。
而那些昔日高高在上的那些高丽贵族、乡绅地主、知识分子们,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恐慌,他们清楚地感受到了旧秩序的崩塌和新秩序的冷酷。
虽然害怕南方军无处不在的枪炮、坦克和那令人胆寒的战争机器,大多数人暂时不敢有过于激烈的反抗举动,但私底下还是在不断的暗流涌动,不甘的窃窃私语和隐晦的抵制,在私底下的场合里从来没有停止。
徐聪决定不再等待,他要以一场精心策划的会议,彻底敲打、分化,并最终收编这批人。
他迅速下令调查高丽本土的那些有地位的人物,召集一份囊括了一百三十六人的名单。
这些人,是过去整个高丽半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有名门望族的族长,有号称“高丽圣人之后”的大儒,有曾在前朝担任高官显贵的遗老,也有在地方上盘踞一方、拥有巨大声望的士绅。
这些人都收到了南方机关派出的请柬,而且这些请柬是由南方军士兵亲自全副武装安全送到他们手上的,虽然说出不出席这个会议南方机关不是强制的,但是只要他们没有做出回答,那几个派送请柬的南方军士兵就会一直守候在他们家门口。
到最后,一百三十六位收到请柬的高丽精英无一人缺席,都将出席这个会议。
而这个会议的地点,徐聪选择得极为刁钻——南浦港。
这座港口城市距离平壤城不到五十公里,而在此刻,这个军港内正停泊着数艘刚刚执行完对东瀛封锁任务后、在此轮换休整的南方海军战舰。
那巍峨的身躯、雄伟的炮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威慑。
这一百三十六位高丽精英,被要求先至平壤集合,然后由南方机关统一安排,乘坐军用卡车和吉普车,前往南浦港。
全部人集合完毕之后,车队驶出平壤,行驶在通往南浦的道路上,这根本不像是一次赴会之旅,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武力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