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动员的同时,东瀛国内的思想控制和舆论宣传机器也开足了马力。
东瀛文部省掌控下的所有报纸、广播,开始连篇累牍地大肆渲染这是一场“国体护持”的“圣战”,是一场“亡国灭种”的危机。
他们巧妙地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将过去对外的疯狂侵略和扩张,特别是对前朝大乾的侵略,无耻地包装成为了实现“亚细亚共荣”、将西方殖民者驱逐出亚洲的“崇高理想”。
而将南方军的反攻,刻画成是“对亚洲和平的破坏”,“对帝国无端的进攻”,是“白人殖民主义在亚洲的代理人”,是“屠杀帝国子民的刽子手和屠夫”!这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宣传,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发酵下,竟然蛊惑了大量的底层民众,激起了他们一种畸形的战斗热情。
为了支撑这场绝望的战争,近卫内阁建立了一套比之前更加严苛、更加细致的物资配给制度,将整个东瀛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集中营。
这个新的配给制度将配给范围实现了全覆盖:这个法案几乎涵盖了所有生活与生产物资,从粮食、食用油、糖、盐、布料,到燃油、金属、木材、纸张,甚至细化到火柴、肥皂、电池等最基本的日用品,全部纳入东瀛的配给体系,禁止自由买卖。
凭证供应体系:发行各类名目繁多的配给券(如粮食券、布券、燃油券),东瀛民众需凭户籍或身份证明按人头领取,按固定额度购买物资。
这个计划实施之后,东瀛的普通成年男性日均粮食配给量骤降至仅约1100千卡,不足正常需求的一半,而且因为南方海军的封锁,这些配给的粮食将是那些掺杂了麸皮、豆渣、薯类甚至锯末的“杂谷饭”,几乎是难以下咽的存在。
近卫内阁还制定了分级配给原则:东瀛全国实行“军事优先、生产优先”的残酷分级制度。军工企业员工、军人及家属的配给额度略高于普通民众,而学生、老人、儿童的配给量被压到最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那些战争狂人还将民用消费被压缩到了极致:禁止民间囤积哪怕一粒米,强制征收农民所有剩余作物。
近卫内阁开始在全国推行“节粮运动”,号召民众以野菜、橡子面、糠麸等替代粮食,宣传“一日两餐”、“少食为忠君爱国”。禁止生产糕点、糖果等“奢侈品”,餐馆被严格限制食材用量,禁止售卖肉类、鱼类,节省下来的粮食优先供给前线或军工食堂。
在日用品与民生方面做出严格的限制:严格设定了布料配给量,这个量极低,人均年布料配给仅约30厘米,连做一套完整的衣服都不够,还提出了禁止生产化妆品、首饰等任何非必需品,就连一块肥皂都实行了“一块用三个月”的强制要求,火柴也是限量的,每户每次仅能购买1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