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得记。”他说,“谁忘了,下次多干三天杂活。”
苏珊翻了一页笔记。“其实……我也想过放弃。”
所有人都看向她。
“不是真的要走。”她解释,“就是在迷航那两天,一直看不到陆地,仪器失灵,食物还剩一半。我开始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探索,还是在浪费时间?那些样本带回去,真有用吗?还是最后都烂在仓库里?”
房间里没人说话。
陈浩坐回椅子,把笔夹回耳朵上。“我懂。每次累得不行的时候,我就想,咱是不是换个岛种菜养鸡算了,至少不用天天看海。”
“但你每次都带头出发。”娜娜说。
“因为我懒啊。”陈浩笑,“要是不往前走,问题只会越堆越多。现在辛苦点,说不定以后能躺着收菜。”
苏珊摇头。“我不是怕辛苦。我是怕没意义。那天晚上我睡不着,一直在想,如果这一切只是徒劳呢?”
卡尔低声说:“我修东西的时候也这样。有一次钻头断了,卡在金属板里,怎么都弄不出来。我砸了工具箱,差点把整块板烧穿。”
“后来呢?”陈浩问。
“娜娜递给我一把新钻头。”卡尔说,“她说,‘情绪不影响精度,但会影响安全’。”
小主,
陈浩笑了。“这话说得像个机器人。”
“我是机器人。”娜娜说。
大家都笑了。
笑声落下后,陈浩正色道:“以后每趟航行,设个心理轮值员。谁当都行,任务就一个——注意队友状态。谁话少了,谁动作慢了,谁一直重复同一个动作,都要提醒。”
“这也算进工作量?”苏珊挑眉。
“当然。”陈浩点头,“关心人比搬箱子难多了。”
娜娜打开新界面。“我会记录所有情绪波动节点,并标注环境诱因。例如:长时间高压、资源短缺、通讯中断等。用于后续任务风险评估模型优化。”
“也就是说,”苏珊说,“我的焦虑也能变成数据?”
“准确说是行为反应模式。”娜娜说,“比如你在压力下倾向于反复检查密封条,这种习惯可以预判并提前干预。”
“听着有点吓人。”卡尔说。
“但有用。”陈浩说,“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崩溃,才能避免真崩溃。”
他在白板上又添一条:“团队状态也是关键数据。”
会议继续。
他们一条条梳理流程漏洞。样本搬运顺序混乱、应急工具存放位置不合理、通讯频道占用冲突、夜间值班交接无记录……
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在白板上记一笔,然后讨论解决方案。
陈浩负责写,苏珊补充细节,卡尔提实操建议,娜娜同步归档到系统。
两个小时后,白板几乎被写满。
最左边是“成功经验”:及时共享信息、分工明确、保持沟通、信任专业判断。
中间是“问题清单”:指令响应延迟、职责边界模糊、心理负荷未监控、工具管理松散。
右边是“改进措施”:紧急响应角色卡、定期心理轮值、动态资料更新机制、标准化操作手册启动编写。
娜娜站起身,将本次会议内容分类上传至“团队成长档案”。屏幕上跳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