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制定规则的初步构想

“那就设个时限。”陈浩说,“比如改动后两小时内必须提交说明,超时就算故意隐瞒。”

“可行。”娜娜插话,“我能设置自动提醒和日志标记功能,任何参数变更都会留下操作痕迹和时间戳。”

“你还挺积极。”陈浩看了她一眼。

“维护系统稳定符合我的运行逻辑。”她说,“混乱会导致数据污染,增加纠错成本。”

“听听。”陈浩冲其他人扬眉,“机器人比人都明白事。”

苏珊没笑,“但我还是担心。一旦开始打报告、留记录、走流程,大家就会变成填表员。真正重要的事反而没人做。”

“你不填表,谁知道你做了事?”卡尔反问。

“成果摆在这儿。”苏珊指了指墙上的图,“夜芒草的变化、虫子的行为、X7浓度上升,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难道非要写一堆文字才能证明?”

“文字是为了让别人也能看懂。”卡尔说,“一个人的记忆不可靠,情绪会影响判断。我们需要标准化的表达方式。”

“所以你的理想状态是什么?”苏珊问,“所有人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每天打卡上班,做完规定动作就下班?”

“如果那样能保证研究进度稳定推进,为什么不?”卡尔说,“我们现在就像在黑暗里走路,偶尔撞对了门,就觉得这条路一定走得通。其实可能是运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有时候就是得靠运气。”陈浩说,“你算得再准,也没算到虫子会半夜出来打卡。这种事写进规章里吗?‘所有成员需于凌晨三点至五点间观察叶片背面’?”

屋子里短暂沉默。

娜娜忽然开口:“我可以提供参考模型。”

所有人都看向她。

“资料库里收录了二十三种人类小型科研团体的组织模式。”她说,“包括极地考察站、深海实验室、太空前哨站。它们根据规模、任务类型、生存压力,发展出了不同的管理结构。”

“说人话。”陈浩说。

“有的靠严格制度维持秩序,有的靠高度自治激发创造力。”娜娜继续说,“但最终存活下来的,往往是两者结合体——核心流程固定,边缘操作灵活。”

“也就是说。”陈浩摸下巴,“该死板的时候死板,该放飞的时候放飞?”

“可以这样理解。”娜娜说。

“那咱们就折中。”陈浩拿起笔,在投影上划拉,“作息必须守,这是保命的。资源分配公开透明,谁要用谁登记。行为规范保留三条底线,但增设‘特殊情况备案通道’——谁临时改了啥,当场录音说明,事后补录系统。”

“备案由谁审核?”卡尔问。

“轮值管理员。”陈浩说,“就按你说的,每三天换一个,抽签决定。”

“公平。”卡尔点头。

“但我有个条件。”苏珊说,“每个月必须有一次‘自由探索日’。那天不限课题、不记考勤、不用报备,想干什么都行。哪怕躺着睡觉也算参与。”

“为啥?”陈浩问。

“因为灵感不是挤牙膏。”她说,“它可能出现在你发呆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甚至做梦的时候。如果我们全是齿轮,早晚有一天会卡住。”

卡尔皱眉,但没反对。

“行。”陈浩答应,“但这一天要是谁搞坏了设备,自己修。”

“成交。”苏珊伸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