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8章 困难中的小突破

维修组的人走后,工坊里多了三袋废料。陈浩蹲在袋子旁边翻了翻,掏出一段压扁的通风管,拿在手里转了一圈。

“这玩意儿能用。”他说,“至少比昨天那根飞船模型结实。”

苏珊从桌边抬起头,“你打算拿它做什么?”

“还没想好。”他把管子放下,“但既然有人开始送东西,咱们就不能只靠胶水和铁丝撑场面。”

娜娜站在信息屏前,光学模块一闪,调出昨日材料测试记录。植物纤维样本经过废水余热浸泡后,柔韧性提升百分之三十七,断裂风险下降明显。

“软化处理有效。”她说,“建议立即开展小批量预加工。”

“那就干。”陈浩站起来,拍了下手,“今天的目标是做出一个像样的东西,不是半成品,也不是实验品,是要能摆出去让人看的。”

卡尔正检查切割机改装情况。他把旧电机重新接线,装上从维修车拆下来的滚轴,勉强拼出一台能运转的纤维梳理装置。

“只能跑十分钟就得停。”他说,“再久电机要烧。”

“够了。”苏珊走过去,递给他一卷刚裁好的植物藤条,“先试试这根。”

卡尔把藤条放进进料口。机器嗡地响起来,纤维被拉长、压平,从另一端慢慢挤出一条细长带状物。

“成了?”陈浩凑近看。

“没断就算运气。”卡尔关掉电源,“再来两轮看看稳定性。”

他们连续试了五次。第三次时,带状物在出口处卡住,整条撕裂。第四次勉强成型,但厚薄不均。第五次终于产出一段完整材料,表面平整,边缘整齐。

苏珊接过这段纤维带,在桌上铺开,用尺子量了长度和宽度。“可以做编织基材。”她说,“我设计个新纹样。”

她拿出纸笔开始画。线条模仿星球地表沟壑走向,斜向交叉,形成网状结构。图案不复杂,但能看出荒野地貌的影子。

“就这个。”陈浩看了眼,“别搞太花,越简单越好记。”

娜娜同步将纹样录入系统,生成简易教学模板。投影打在墙上,分成四步:裁料、软化、编织、定型。

“下周课程可用此流程。”她说。

“前提是材料不断。”卡尔指着剩下的藤条堆,“这点量,撑不过两天。”

“基地东侧坡地有大片野生藤蔓。”娜娜调出地图,“生长周期短,再生率高,适合持续采集。”

“听起来像免费供货。”陈浩笑了,“问题是没人愿意去割草。”

“我去。”苏珊说,“顺路采点其他植物,看看有没有更适合的。”

“你一个人不行。”卡尔站起身,“我陪你走一趟。”

“你们俩都去?”陈浩歪头,“那谁看机器?”

“机器不用看。”卡尔拧紧固定螺丝,“它只会坏,不会跑。”

半小时后,两人带着工具出门。陈浩留在工坊,盯着那台刚修好的梳理机发呆。

“你说他们能弄回多少?”他问娜娜。

“按标准采集效率估算,每人每小时可获取十五公斤原始纤维。”她回答,“实际数量取决于现场条件。”

“说得真准。”他躺倒在椅子上,“要是能说话再丧点就好了。”

“我不理解这个要求。”娜娜转向他,“我的表达基于事实。”

“那你刚才说‘实际数量取决于现场条件’,这就是丧。”陈浩坐直,“意思是去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对吧?”

“逻辑成立。”她点头。

“挺好。”他抓起笔,在本子上写,“下次多来几句这种话,听着踏实。”

下午三点,苏珊和卡尔回来了。推车上堆满藤条,湿漉漉的,还沾着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