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有了!好像有了!”
“别吵别吵!又没了!”
“是京戏……不对,不是……”
调试过程充满了焦虑和不顺利。信号似乎很不稳定,杂音极大。技师的额头也冒汗了,周围的人群开始出现一丝不安的躁动。
人群外围,一个穿着旧棉袄、揣着双手的老头——正是附近街坊老徐头,咂巴着嘴,脸上带着几分历经世事的怀疑,低声对旁边的人嘀咕:“说是要成立新国家?闹出这么大动静……真的假的?可别又是换汤不换药,锣鼓喧天敲一阵,过后咱老百姓该咋难还是咋难。”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底层民众在长期动荡中形成的谨慎甚至悲观的心态。
一个约莫七八岁、衣衫褴褛、像个泥鳅一样在人群腿缝里钻来钻去的小男孩——大家都叫他小豆子,挤到了最前面,睁大了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盯着那个会发光、会发出各种奇怪声音的“木头盒子”,小声问旁边的人:“叔,它……它真的能听到北京人说话?毛主席也在里面吗?”童言无忌,却道出了最朴素的惊奇和期待。
林瀚章的心也随着那断断续续的杂音起起伏伏。他费力地穿过拥挤的人群,人们的议论声、孩子的嬉闹声、收音机的沙沙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背景音。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周文瑾。
小主,
她正半蹲在收音机旁,用手扶着那天线竹竿,根据技师的指令,小心翼翼地变换着角度,试图找到信号最好的位置。她的神情专注而紧张,眉头微蹙,嘴唇紧抿,仿佛在进行一项极其精密的手术。夕阳的余晖洒在她汗湿的额角和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一层温暖的光晕。
“文瑾同志!”林瀚章终于挤到了她身边,低声喊道。
周文瑾闻声抬起头,看到是他,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惊喜和了然。显然,她也早已被这历史性的期待所充满。
“林同志,你来了。”她快速地说道,手下依旧扶着天线,“信号不太好,老是调不准,急死人了。”
“别急,慢慢调,时间还来得及。”林瀚章安慰道,虽然他自己的手心也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他很自然地伸出手,帮她扶稳那根摇晃的天线竹竿。两人的手指无意间碰到了一起,又迅速分开,一种微妙的电流感似乎比收音机的杂音更清晰地传递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