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西北的困惑与"断奶"

这两个词像两颗重磅炸弹,在每个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对于这些习惯了国家下达任务、拨付经费,一心只想着攻克技术难关、确保国防需要的技术人员来说,"市场"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自负盈亏"更意味着他们端了多年的"铁饭碗",第一次受到了实质性的挑战!

文件传达完毕后,基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过去,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设计出性能更优越的导弹零部件,提高精度,确保可靠性。他们的对手是世界先进水平,是严苛的技术指标。而现在,目标变得模糊不清——市场需要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他们这一身搞高精尖国防技术的本事,该如何用来生产民用品?

接下来的几天,基地里各种会议不断,争论不休。各个研究室、车间都在讨论可能的"军转民"方向。

在一次由李主任主持的技术讨论会上,这种迷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位老工程师,徐工,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提议道:"我觉得,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在精密机械加工方面的优势,生产洗衣机定时器!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洗衣机需求量大,定时器是关键部件!"

立刻有人反驳:"老徐,洗衣机定时器?那东西技术含量太低了吧?乡镇企业都能做,我们去做,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而且能有多大利润?"

又有人站起来:"那我们做石油勘探设备的零件怎么样?比如钻头或者传感器?技术要求高,附加值也高!"

马志军在一旁忍不住插嘴:"石油勘探?那得跟石油系统打交道,我们哪有那个销售渠道?人家凭什么用我们的?我们连个像样的销售科都没有!"

还有人提议做摩托车发动机,做医疗器械,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要不要做做高压锅……

会议开了好几次,提议五花八门,但几乎每一个提议,都会立刻被现实的困难——市场在哪里?成本如何?竞争不过乡镇企业或沿海工厂怎么办?——所击倒。他们擅长在实验室里做计算、搞测试,却对成本核算、市场调研、销售渠道一窍不通。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强烈失落感,像戈壁滩上的沙尘暴一样,弥漫在基地上空。

更直接的冲击,来自经济层面。军品订单锐减,意味着经费来源大幅萎缩。基地的运转立刻感受到了压力。原本就不宽裕的科研经费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一些非紧急的项目被叫停。更让普通职工家庭感到切肤之痛的是,奖金大幅减少,甚至有时候只能发基本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