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专家团队的潜水员都是万里挑一的好手,ROV设备也越来越熟练,但面对那片变幻莫测的暗礁区,他们按照沈鲸川提供的路线图尝试了五次自主下潜,只有两次成功抵达了沉船核心区域。
另外三次都因水流突变或路线判断失误而被迫中途返回,甚至有一次ROV的机械臂还被礁石卡住,险些损失昂贵设备。
每一次失败,都更加凸显出沈鲸川这个“活体导航”的惊人价值。
他对水流那近乎预知般的感知和对复杂地貌的烂熟于心,总能找到最安全、最快捷的路径。
但王主任和专家们也清楚,不能永远依赖沈鲸川。
他们加紧了对该海域的水文测绘和数据建模,潜水员们也拼命记忆和适应着沈鲸川带领的路线,努力提升自主作业能力。
他们知道,沈鲸川毕竟是编外人员,有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最终的打捞和保护工作,必须依靠自身的专业团队来完成。
沈鲸川也乐于见到专家团队逐渐成长。
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对这片海域的认知,耐心解答潜水员们的各种问题。
每天下午的协作,变成了一个奇特而高效的“传帮带”过程。
经过连日紧张的水下勘探和周密准备,打捞第一个箱子的行动日正式到来。
海面上,专业打捞船“探索一号”稳稳锚定在沉船海域上方,巨大的吊臂已经就位。
水下,由沈鲸川引导的潜水员团队和ROV协同作业,小心翼翼地将专门设计的柔性吊装网兜固定在那个最为完整的木箱底部和四周。
海面上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王主任、张教授、李专家等所有核心成员都聚集在打捞船的控制室内,紧紧盯着从水下传回的多角度实时画面,几乎屏住了呼吸。
许昭也被特许留在控制室,双手紧张地交握着,目光一秒也不敢离开屏幕。
水下通讯传来潜水队长的声音,沉稳却难掩紧张: “报告指挥中心,一号箱体网兜固定完毕,检查无误。箱体整体结构尚可,但木质酥脆,需极度缓速提升,避免水流冲击和解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