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面色稍霁:“赵老先生开口,这个面子总要给的。这样吧,村东头河水泛滥,冲垮了石桥,村民出行不便。你若能募资修桥,造福乡里,便算抵了债务,如何?”
杨小军连连叩头:“一定办到!一定办到!”
老翁又道:“别答应得太早!修桥只是其一。其二,今后每年须做一件大善事,连续十年。若有一年懈怠,前债后账一并清算!”
杨小军哪敢不从,当即发下毒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来也怪,自那日后,杨小军像变了个人。先是卖掉手机摩托,凑钱买建材,又四处募捐,亲自带人修桥。桥成之日,村民皆称赞不已。
接着他又承包荒山种果树,雇了村里几个贫困户帮忙。三年后果园丰收,他拿出三成收益设立了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渐渐地,杨小军成了方圆百里交口称赞的“杨善人”。而他的生意也越做越顺,果园扩展到了千亩,还办起了加工厂。更奇的是,每当他遇到难关,总能逢凶化吉:干旱时唯独他的果园下雨,滞销时突然来了大客户...村里人都说,这是胡三太爷在暗中相助。
十年转瞬即逝。这年除夕,杨小军备了厚礼,来到老槐树下祭拜。香烟缭绕中,老翁再现,却满面春风。
“好!好!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十年来你恪守诺言,广积阴德,当初债务已消。往后好自为之。”老翁笑道。
杨小军恭敬问道:“胡大仙,能否告知当年为何选中小子?”
老翁捋须笑道:“你祖上曾救过我一命,我本欲助你家兴旺。奈何你父辈无人开口相求,直到你那日自愿许下承诺。钱财本是试金石,好在最后你通过了考验。”说罢化作一只白狐,跃入月光中不见了。
此后杨小军更是勤勉行善,活到九十高龄无疾而终。下葬那日,有人看见一只白狐带着几只小狐在送葬队伍后面的山岗上拜了三拜。杨家子孙至今兴旺,老宅狐仙的故事也代代相传,成为教导后人重信守诺、积善行德的活教材。
只有那老宅依然立在西头,槐树依旧郁郁葱葱。偶尔有贪心之人想去求财,总会梦见一个白发老翁厉声呵斥:“莫学当初杨小军!”便再不敢动妄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