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未来规划,持续发展(看爽文搜:没有算力币拿什么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午的日头晒得玉米叶打卷时,赵兰芝拿着本新编教材冲进祠堂。封面上,1982 年的粮票与现代二维码并排而立,像座连接时空的桥梁。“我们把老课本里的‘农业知识’,配上了现在的有机种植技术!” 她翻开内页,小雨画的玉米生长图旁,贴着张扬用 3D 打印笔做的模型照片,“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 根扎在 1982 年,芽长在新时代。”

王婶端来刚蒸的玉米馍,热气在规划图上凝成水珠。“听说南方分校要种水稻?” 她往李思成手里塞了个馍,“我让我侄子把 1982 年的稻种寄过来,保证比现在的杂交稻有嚼劲。” 老人突然抹起眼泪,“要是晓聪他亲爹娘还在,看到这光景,该多高兴啊。”

傍晚的广播里播放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1982 年的磁带带着电流杂音,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珍妮教授举着个竹筐,是她亲手编的,篾条歪歪扭扭却没散开:“我要把这个带回牛津,告诉他们这叫‘中国结’,1982 年的那种。”

月光淌过晒谷场的沙盘,分校模型上的煤油灯被风吹得摇曳,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李思成翻开未来十年规划书,最后一页画着幅简笔画:全球各地的分校屋顶上,都飘着面 1982 年的红旗,旗杆是用清平村的老槐树枝做的。

“李总,北京分校的地皮批下来了!” 张明远举着批文跑来,纸张在风中哗哗作响,“但文物局说要保留原址的老烟囱,说是 1982 年的工业遗产。”

李思成突然笑出声,指着沙盘上的烟囱模型:“正好用来挂煤油灯!” 他望着祠堂外的老槐树,枝头的新叶在月光下闪着光,“告诉他们,1982 年的烟囱,能照亮未来的路。”

第二天一早,各地分校的筹备团队陆续出发。去东北的带着王伯准备的火炕图纸,去南方的背着马师傅做的插秧工具,去海外的行李箱里,都塞着本 1982 年的《中学生守则》。张扬的父亲开车送他们到村口,越野车的后备箱里,装着满满一车复刻版作业本。

“李总,这是我公司唯一不赚钱的投资。” 他握着李思成的手,指腹摩挲着对方掌心的茧子,“但看到我儿子现在的样子,值了。”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1982 年的课文在山谷里回荡,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教育科研基金的第一笔拨款到位时,周明德带着年轻教师们在祠堂成立了 “1982 研究室”。墙上挂满了对比图:左边是晓聪当年的劳动记录,右边是现在孩子们的 STEM 实验报告;上面贴着 1982 年的粮票,下面是现代的营养分析表。“我们要证明,” 老校长的拐杖在地上敲出 “笃笃” 声,“1982 年的智慧,能解现在的教育难题。”

国际合作的消息传开后,各国教育机构纷纷发来邀请函。东京的学校想引进榫卯课,巴黎的幼儿园希望学蒸窝窝头,纽约的中学甚至要复刻 1982 年的开学典礼。李思成在回信中只提了一个要求:“必须用真材实料,1982 年的教育,容不得半点虚假。”

夕阳西下时,李思成站在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在晒谷场上放风筝。风筝是马师傅用 1982 年的报纸糊的,上面画着清平村的校舍,拖着条长长的尾巴,上面写着 “走向世界”。风一吹,风筝直上云霄,像颗会飞的种子,要把 1982 年的教育密码撒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