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边关的反馈

甘油冻疮膏制成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皇宫。李世民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御书房里温暖如春,炭盆里的银丝炭安静地燃烧着,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他手里拿着一本西域的战报,眉头紧锁,脸上带着忧虑。听闻李杰又研制出防治冻疮的新药,顿时来了精神,当即让人将样品呈上来。

“这东西比药皂还管用?” 李世民捏起一点软膏,放在指尖揉搓。软膏滑腻温润,像上好的油脂,很快被皮肤吸收,留下淡淡的药香,那药香里既有当归的醇厚,又有红花的清冽。他想起去年冬天,自己的手背也曾干裂脱皮,用了不少名贵的药膏都不见好,每到批阅奏折时就疼得厉害。

“回陛下,” 李杰躬身说道,态度恭敬而谦逊,“药皂侧重预防,能清洁皮肤,减少冻疮的发生;这冻疮膏侧重治疗,能修复受损的皮肤,两者配合使用,定能大大降低冻伤发病率,让将士们在边关少受些苦。臣已让人将第一批冻疮膏随药皂一同送往边关,让尉迟将军麾下的士兵试用,想来不日便有反馈。”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陶罐放在御案上,御案是用紫檀木打造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纹,与陶罐的朴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如此,便等边关的消息再说。若真如你所言有效,朕必重重赏你,让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功劳。” 他拿起奏折,目光却不时瞟向那罐冻疮膏,显然对这新奇的药膏充满了好奇,心里也暗暗期待着它能有神奇的效果。

半个月后,渭水岸边的工坊正忙着赶制一批加急药皂,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搅拌皂基,有的倒入模具,有的包装成品,每个人都忙得热火朝天,蒸汽锅的轰鸣声、搅拌器的转动声、工匠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突然,一阵急促的驿马铜铃声由远及近,那铃声清脆而响亮,穿透了工坊的嘈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个信使翻身下马,他身上的铠甲沾满了边关的尘土和风霜,脸上布满了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兴奋。他手里高举着一个竹筒,竹筒上系着红色的绸带,那是加急文书的标志。“尉迟将军急报!” 他大喊着冲进工坊,声音因激动而沙哑,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李杰正在检查冻疮膏的封装 —— 为了方便携带,他让人将软膏装进牛角制成的小盒里,牛角盒打磨得光滑圆润,盒盖刻着 “冻疮膏” 三个字,字体古朴而有力。听闻有急报,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上去:“可是冻疮膏有了消息?” 他的心跳得飞快,像揣了一只兔子。

信使连连点头,从怀中掏出竹筒,双手递给李杰:“大人快瞧!尉迟将军说,这冻疮膏简直是神药!将士们用了之后,冻伤都好了很多!”

李杰颤抖着双手接过竹筒,解开上面的红绸带,抽出里面的竹简。竹简是用上等的青竹制成的,上面的字迹是尉迟恭的亲笔,依旧刚劲有力,带着武将的豪迈,字里行间却透着难以抑制的兴奋:“甘油冻疮膏试用半月,冻伤士兵痊愈率提高五成!轻中度冻伤三日可见消肿,皮肤由红转粉,瘙痒减轻;重度溃烂者结痂速度比用猪油膏快一倍,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收口的伤口,现在半个月就能愈合!士兵们都说,涂上去凉丝丝的,比揣在怀里还暖和,再也不用忍受冻疮的折磨了……”

竹简末尾还附着一封士兵的感谢信,信纸是用粗糙的麻纸做的,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字都写错了,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能看出写信人用尽了心思:“小人王二狗,原是玄甲军步卒。去年冬天冻掉了两根脚趾,疼得死去活来,本以为这辈子都废了,再也不能上战场杀敌了。幸得李大人的冻疮膏,溃烂处竟慢慢收口,长出了新肉,如今已能下地走路,再过些时日就能重新拿起兵器了。小人无以为报,唯有在战场上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以报大人救命之恩……”

“好!好啊!” 李杰读完信,激动得声音发颤,眼眶也湿润了。他将竹简递给旁边的孙老实,老工匠接过竹简,双手都在发抖,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俺们做的东西,真能让弟兄们少受些罪,能让他们重新上战场…… 这辈子值了!”

工坊里的工匠们闻讯都围了过来,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听着信使讲述边关的情景:士兵们如何在寒风中小心翼翼地涂抹冻疮膏,如何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自己的冻伤有没有好转,如何看着溃烂的伤口一天天结痂、愈合,如何把那小小的牛角盒视若珍宝,睡觉时都揣在怀里…… 不少人都红了眼眶,有几个年轻的工匠甚至偷偷抹起了眼泪,手里的活计却干得更卖力了,仿佛每多做一块药膏,就能多救一个士兵。

“快,备马!” 李杰对随从说道,语气坚定而有力,“随我进宫,将这好消息禀报陛下!让陛下也高兴高兴!”

御书房内,李世民正与房玄龄商议西域战事。西域的局势一直不稳定,吐蕃的铁骑时常侵扰边境,让大唐的边疆不得安宁。李世民的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 “笃笃” 的声响,仿佛在为边疆的战事而焦虑。房玄龄则站在一旁,神色凝重,正在为如何应对吐蕃的侵扰出谋划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吐蕃骑兵来去如风,擅长在高原作战,我军若是贸然出击,恐怕会吃亏。” 房玄龄忧心忡忡地说道,“而且,冬天将至,边关的士兵们又要遭受冻疮之苦,这对我军的战斗力影响极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