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引线的燃烧声

李杰将研磨好的火药小心翼翼地装入一个加固的竹筒里。这竹筒是特意挑选的,取自南方的毛竹,生长了五年以上,壁厚且坚硬,竹纤维细密坚韧,不易开裂。表面还缠着几圈粗麻线,用鱼鳔熬制的胶水粘牢,增加了它的强度,看起来像一个小小的铠甲。

他拿起一个小漏斗,这漏斗是用铜皮打造的,漏斗口打磨得十分光滑,防止刮擦产生火花。他将漏斗插进竹筒口,然后用牛角勺舀起火药,一点点灌进去,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一个熟睡的婴儿。每舀一勺,他都要停顿一下,看看漏斗里的火药是否顺畅落下,生怕堵塞。

火药在竹筒里堆积起来,呈现出疏松的状态。他时不时地用一根细木棍将其压实,但又不敢太用力,只是轻轻按压,怕产生摩擦引发意外。每装一点,他就停下来,轻轻敲打竹筒壁,让火药分布得更加均匀,避免出现空洞。整个过程,他的额头都渗着汗珠,即使密室里并不热,那是高度紧张导致的。

装到竹筒的三分之二处,他停了下来,这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最佳装药量,既能保证威力,又能避免竹筒承受不住压力提前爆炸。他用一团干燥的棉絮塞在火药上面,棉絮松软有弹性,能起到密封和缓冲的作用,防止火药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晃动。

然后,他取来一根浸过松脂的棉线引线,这引线是他用特制的方法制作的。先选取上等的棉花,纺成粗细均匀的棉线,然后将其浸泡在融化的松脂里,让松脂充分渗透到棉线的纤维中,这样既能防潮,又能保证燃烧速度均匀,不易熄灭。他将引线的一端插入棉絮下面,确保能接触到火药,另一端则留在竹筒外面,露出大约三寸长,方便点燃。

接着,他用麻线将竹筒口紧紧缠紧,缠了一圈又一圈,像给竹筒戴上了一个紧箍咒,直到再也无法松动为止。最后,他在竹筒外面用红漆做了一个简单的标记,画了一个小小的十字,代表这次的火药配方和用量,以便后续分析试验结果时区分。

“都准备好了吗?” 李杰抱着竹筒走出密室,对外面等候的工匠们问道。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是因为长时间高度集中精神和紧张所致,喉咙里像有沙子在摩擦。

工匠们连忙点头,脸上带着既兴奋又恐惧的神情。他们已经按照李杰的吩咐,在新械坊后面的空地上挖了一个沙坑,坑深三尺,直径五尺,周围还堆起了一圈沙袋,沙袋是用粗麻布缝制的,里面装满了干燥的细沙,起到防护作用,能阻挡爆炸产生的碎片。

“把竹筒埋进沙坑,只露出引线。” 李杰指挥着工匠们,语气十分严肃,“记住,动作要轻,千万别磕碰,也别用手直接接触引线,防止受潮。”

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筒,他们是刘老栓和张铁匠,都是在新械坊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人,手脚麻利,做事稳重。他们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一样,双手捧着竹筒,一步步走到沙坑边,轻轻地将它放进坑里,然后用沙子慢慢掩埋,只留下那一小截引线露在外面,像一根小小的尾巴。

一切准备就绪,工匠们都退到了几十步外的安全地带,躲在一块巨大的石板后面。这石板是从附近的山上运来的,重达千斤,能抵挡爆炸产生的气浪和碎片。他们有的蹲坐着,有的半蹲着,眼睛都紧紧盯着沙坑的方向,紧张得手心冒汗。

李杰深吸一口气,从旁边的火堆里拿起一根燃烧的火把。火把是用松木条制作的,上面缠着浸过油脂的布条,燃烧得十分旺盛,火苗跳动着,发出 “噼啪” 的声响,映照在他脸上,让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凝重。他检查了一下自己的防护措施,身上穿着一件厚厚的皮甲,这皮甲是用多张牛皮叠加缝制的,能抵挡刀剑的劈砍;头上戴着一个铁盔,铁盔的边缘向下延伸,保护住了脸颊和脖子。虽然知道这些对于火药爆炸来说可能作用不大,但至少能给心里一点安慰。

他走到距离沙坑十步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面巨大的铜盾,是从兵器库借来的,厚度足有一寸,边缘打磨得十分光滑,能抵挡刀剑的劈砍,甚至能挡住箭矢。他躲在铜盾后面,透过盾上特意凿出的一个小缝隙观察着沙坑里的引线,视野刚好能看到目标。

“就是现在。” 李杰在心里对自己说,然后猛地将火把扔向沙坑。他的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豫,多年的实验经验让他在关键时刻总能保持冷静。

火把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带着火星,像一颗小小的流星,准确地落在了引线旁边。干燥的引线立刻被点燃,“滋滋” 地燃烧起来,冒出一股淡淡的青烟,青烟在空气中缓缓上升,像一条小小的青龙。火焰沿着引线快速蔓延,像一条红色的小蛇,朝着竹筒的方向爬去,留下一串黑色的灰烬。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变慢了,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李杰紧紧盯着那燃烧的引线,手心全是汗,把铜盾的把手都浸湿了。心脏 “砰砰” 地跳着,几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耳边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引线燃烧的 “滋滋” 声。工匠们也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瞪得溜圆,不敢有丝毫眨眼,生怕错过了什么,又怕下一秒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