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尖细的宣判

李杰的心里也有些震动,他知道李世民的性格,杀伐果断,为了江山社稷可以牺牲一切,但没想到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堂弟下如此重的手。这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亲情在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像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他想起自己培育的胡椒,虽然需要精心呵护,但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水分,就能茁壮成长,而这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却像一片贫瘠的盐碱地,任何感情的种子都难以生根发芽。

内侍终于念完了诏书,他的声音没有丝毫变化,仿佛刚才念的不是一份决定数十人命运的宣判书,而是一篇普通的文章。他将诏书合上,动作轻柔而规范,递还给吏部尚书,然后退回到原位,脸上依旧带着那副职业性的微笑,只是眼底的寒光更甚。

吏部尚书将诏书收好,躬身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诏书已宣读完毕。” 他的额头上也渗出了汗珠,后背的朝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头,珠串晃动,露出他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那眼睛里布满了疲惫,却依旧闪烁着威严的光芒,像一头疲惫却依旧强大的雄狮。他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那目光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人都笼罩其中。

殿内的议论声瞬间消失,再次陷入一片死寂,连烛火燃烧的声音都仿佛消失了。

“众卿还有何异议?” 李世民的声音响起,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不敢反驳的力量,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百官纷纷躬身,动作整齐划一,像一片被风吹倒的麦田,齐声道:“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声音整齐划一,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显然还未从刚才的震惊中完全回过神来。

李杰也跟着躬身,腰弯到九十度,心里却在快速思考着这一切带来的影响。李承乾被废,李泰的势力必然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膨胀,朝堂上的势力平衡将被打破;而李治,这个看起来怯懦的晋王,也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或许他正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大唐的权力格局,恐怕又要迎来一场新的洗牌,而这场洗牌,注定会伴随着血雨腥风。

而他自己,作为这场风波中无意中被卷入的人,因为胡椒、贞观犁和香皂而被李世民注意,也因为这些发明而被李承乾视为眼中钉,未来的路,恐怕也不会那么好走。他必须更加谨慎,在权力的漩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仅要保护好自己的发明,更要保护好自己的性命,才能在这个时代继续推行他的技术革新,让这个古老的王朝焕发出新的活力。

太极殿外的阳光越来越亮,透过窗棂照在百官的身上,在他们的朝服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却驱不散他们心中的寒意。这场由太子谋逆引发的惊雷,已经在大唐的朝堂上炸响,而它带来的余波,将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影响到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久久无法平息。

早朝散去,百官们低着头,脚步匆匆地走出太极殿,没有人说话,只有朝服摩擦的窸窣声和鞋子踩在金砖上的轻响。走出宫门的那一刻,阳光刺眼,不少人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仿佛从一个漫长的噩梦中惊醒。

吏部尚书走在最前面,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明黄诏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能感觉到背后有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探究,有畏惧,让他如芒在背。他加快了脚步,只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将诏书妥善收好,仿佛那不是一份圣旨,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魏王李泰带着几个心腹慢悠悠地走着,脸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温和笑容,只是那笑容里多了几分掩饰不住的得意。他低声对身旁的侍中说:“看来,陛下对宗室叛乱之事,已是忍无可忍了。” 侍中连忙附和:“殿下所言极是,陛下此举,实乃维护大唐江山之举。” 李泰微微一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脚步更加从容,仿佛脚下的路已经铺好了金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晋王李治依旧低着头,默默地跟在人群后面,像个不起眼的影子。他的手指还在微微颤抖,脑海里不断回响着诏书上的内容。他想起李承乾小时候带他放风筝的场景,那时的太子哥哥虽然偶尔会发脾气,却总会把最大的风筝让给他。可如今,那个曾经鲜活的人,却成了流放黔州的庶人,这让他心里一阵唏嘘,又生出几分莫名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