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云栖杯”网文大赛获奖作品《AI与非遗》改科技赋能传承

第二届“云栖杯”网文大赛颁奖典礼上,金奖作品《AI与非遗》的构想让全场眼前一亮:一位年轻非遗传承人,借助AI技术,让濒临失传的老手艺焕发新生。这部作品的核心设定——用科技打破非遗传承的壁垒,与陆砚辞“活化传统”的理念不谋而合。典礼结束后,云栖文创迅速与获奖作者签约,并联合东方顶尖科技公司,正式启动“AI非遗设计工具”的研发项目,让文学作品中的科幻构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非遗传承的痛点很明确:一是技艺学习门槛高,复杂的纹样、流程难以快速掌握;二是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脱节,年轻消费者不买账;三是技艺记录不完整,很多老匠人的经验难以量化传承。”研发启动会上,项目负责人结合网文设定,明确了工具的三大核心功能定位。

第一大功能是“3D模型精准生成”。针对竹编、刺绣、榫卯等结构复杂的非遗项目,工具可通过高清扫描,快速捕捉作品的立体结构与细节纹理,生成1:1还原的数字3D模型。模型不仅能360度旋转查看,还能拆解为步骤化的组件,让学习者清晰看到每一个结构的咬合关系、每一根丝线的编织轨迹。研发团队特意采集了林晓父亲的竹编代表作——一款复杂的“万字纹竹篮”,通过三次扫描优化,模型还原度高达99.7%,连竹篾的自然纹理、编织时的轻微误差都清晰可见。

第二大功能是“传统与创新的智能融合”。用户只需输入现代审美需求,比如“动漫风格”“极简主义”“节日主题”,工具就能基于内置的非遗元素数据库,智能生成既保留核心技艺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花纹、新样式。数据库涵盖了东方500多种非遗技艺的核心元素,从竹编的“回字纹”“梅花纹”,到刺绣的“盘金绣”“打籽绣”,每一种元素都标注了文化寓意与工艺要求。比如用户想要“动漫角色竹编”,工具会自动提取角色的核心轮廓,用竹编的编织逻辑重构,同时保留竹编特有的纹理质感,避免不伦不类。

第三大功能是“可视化制作教程输出”。工具会根据生成的设计方案,自动匹配对应的非遗技艺流程,输出详细易懂的制作教程——不仅有图文步骤,还有动态演示视频,甚至能通过AR技术,让学习者在现实场景中看到虚拟的步骤指引。教程还会标注关键难点与老匠人的经验技巧,比如“竹编劈篾时,力度要控制在3公斤左右,避免竹篾断裂”“刺绣配色时,遵循‘冷暖互补’原则,更显层次感”,让新手能快速上手,降低学习门槛。

经过半年的研发,“AI非遗设计工具”的首个原型版本正式诞生。为了检验实际效果,研发团队将工具首先送到林晓父亲的竹编技艺传习班进行测试。传习班里的年轻学员们成为了第一批“体验官”,他们大多是被《非遗匠人》动画吸引而来,对传统竹编充满热情,却也熟悉现代科技产品。

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