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余波与深犁

审讯专家捕捉到了这瞬间的崩溃,不再言语,只是平静地注视着她。沉默,比任何追问都更有力量。埃琳娜胸膛起伏,呼吸急促,眼神剧烈挣扎,最终颓然垂下头,肩膀几不可察地垮塌了一丝。坚冰,开始融化。

省科技厅厅长办公室,孙斌的眉头并未因“归巢”行动的胜利而舒展。他面前放着一份措辞激烈的联名信,来自省内几所重点高校的部分海归学者和中青年骨干。信中核心诉求直指新安全审查细则的“僵化”与“不信任感”,认为过度审查已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甚至有人提出“用脚投票”。

压力如同实质。孙斌想起了王磊的话:规矩立了,就要执行,但执行不是蛮干。

他拿起电话,没有打给安全审查处,而是直接拨通了省城大学张明远教授的手机。

“张教授,我是孙斌。您团队的MIT合作项目协议更新,安全复核已完成,无异议,文件已经送回学校了。”

“谢谢孙厅长,效率很高!”张明远的声音带着真诚的感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应该的。另外…有件事想请您这位标杆帮个忙,”孙斌语气诚恳,“新规落地,有些同志对安全和发展平衡的理解还不到位,有些情绪。我想请您以亲身经历,给科技厅新组建的安全评估委员会当个顾问,也给其他科研团队讲讲,如何在规则框架下更顺畅地开展国际合作?您的意见,大家信服。”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张明远的声音响起:“孙厅长,您这招高明。堵不如疏。安全是底线,但合作是桥梁。这个顾问,我当了!我也正想和同行们聊聊,合规不等于束缚,透明反而能赢得更多信任!”

很快,在张明远的倡议和组织下,一场名为“安全与发展:高水平开放的科研实践”的闭门研讨会在省科技厅召开。张明远以其团队与MIT合作的鲜活案例,详细讲述了如何在安全评估框架下,明确数据边界、规范合作流程、保护核心成果,最终实现双赢。他坦诚分享了复核过程中的沟通经验,强调主动报备、清晰沟通的重要性。参会的学者们,从最初的抵触,到认真倾听,再到积极提问。坚冰在专业、坦诚的交流中悄然消融。孙斌适时宣布,科技厅将设立“国际科研合作合规服务中心”,由安全评估委员会骨干和张明远这样的专家担任咨询顾问,为科研团队提供“一对一”的合规指导与风险预判服务。新政,在沟通与服务的润滑下,开始真正扎根。

北江工业区,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巨大的厂房内,机器轰鸣,崭新的国产化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组装下线。王磊的再次考察,轻车简从。他走到总装车间“创新工作室”门口,看到墙上新贴了一张醒目的告示:“‘磐石’安全规范学习园地”,下面贴着几份关于技术保密、数据安全、涉外交流的简明手册和警示案例。

年轻的工程师们围在王磊身边,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