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
“四十二。”
“家里几口人?有田多少亩?”
“四口,婆娘,俩娃,五亩水田,三亩旱地。”
张老实搓着粗糙的手掌,看着李文书在册子上画押,又按上自己的指印,心里踏实了不少。这户籍册上不仅记着人口和田地,还写着家里的农具数量、牲畜头数,甚至连存粮多少都一一登记。
“李大人,记这些干啥?”有人不解。
李文书放下笔,耐心解释:“有了户籍,谁家缺种子、缺农具,官府心里有数,能及时接济;谁家有壮丁、有手艺,征兵、派工也方便。以后不管是分田地、上学堂,还是打官司,都得按这册子来。”
一个瞎眼的老婆婆摸索着走来,让孙子扶着,也要登记。“俺叫陈婆婆,有个孙子叫狗剩,俺们也有五亩地了。”她颤巍巍地按上指印,泪水滴在纸上,“以前像野草似的,没人管,现在总算有个正经名分了。”
登记户籍的工作持续了两个月,走遍了自治区域的十二个村子。吏员们白天登记,晚上就在油灯下整理,将每户的情况汇总成册,分成“农户”“工匠”“商户”“军户”几类,收存在议事堂的档案室里。天宇特意让人做了几十个木柜,将户籍册分门别类存放,柜门上贴着标签,一目了然。
“有了这户籍册,治理就有数了。”天宇翻看着册子,对李文书说,“你看,红河谷有三十个铁匠,正好能支撑铁矿的开采;黑风口有五十个猎户,适合组建巡逻队。以后征兵、派徭役,都按户籍来,既公平,又高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文书点头:“属下已经按户籍造了鱼鳞图册,哪家的地在哪,多大面积,都标得清清楚楚,以后收粮、征税就不会出乱子了。”
户籍制度的推行,让松散的民众被有序组织起来。谁家生了娃、娶了媳妇,都会主动去治所登记;谁家有人去世,也会及时注销户籍。自治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土地分配都有了章法,再也不是以前那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混乱景象。
三、屯田养兵,军粮自给
“一分地,两升粮,自家种的,吃着香!”
野狼谷的军田里,牛皋挥着锄头翻地,身后跟着两百名士兵,大家哼着小调,干得热火朝天。这片荒地是士兵们亲手开垦的,原本长满了野草,如今被翻耕成整齐的田垄,等着开春种上小麦和玉米。
“将军,咱是当兵的,咋还种起地来了?”一个年轻士兵擦着汗问。
牛皋直起身,抹了把脸上的泥:“傻小子!没粮食,能打胜仗?去年咱军粮不够,得从城里调,路上要走三天,遇上雨天还得耽误。现在自己种,收了粮直接入仓,打起仗来啥都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