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齐素素就弄好了一些吃食,不过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是一些清粥。
齐素素随便吃了一点,然后将自己“打扮”了一番,就急冲冲赶去上工了。
陆源在家中梳理了一番,也决定出门了。
今日他倒不是漫无目的的乱逛。
陆源准备去学堂那边看看。
他卧病在床月余,也不知道学堂那边是什么情况了。
收拾好家里的东西,陆源关上房门,按照记忆陵江学堂的方向走去。
陵江县学堂坐落于城北一角,离县衙倒也不远,大约一盏茶的时间。
虽说是学堂,但其实是半官半私的存在。
一半是官办的县学,一半是民办的私塾。
因为陵江县里,能考上童生的人本就不多,所以能上县学的学生自然也很少。
所以,陵江县令就将这学堂直接变成了半官半私的存在。
里头的学生,既有通过县试的童生,也有一些接受启蒙的幼童。
虽说陵江学堂没有限制平民百姓的子女入学,但是这年头,能够还有余钱送子女进入学堂的,哪一个不是官绅,富户。
而陆源就是这陵江学堂的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月月俸500文。
月俸不多,而且偶尔会被克扣一些,但一年下来,也有个4-5两银子的收入。
也就和一些农户的年收入差不多,但是胜在稳定。
农户碰上年成不好的时候,颗粒无收,连喂饱都成问题。
而且现在野外越发的危险,已经鲜有农户敢在城外种植,而城内寸土寸金,因此能够有地种植的农户,也都不是一般的农户。
大多数普通百姓,都是在一些工坊里做工,或是给富户家里当佃农。
其实如果是正统的教书先生,那收入,远比5两银子多多了。
往日里,收受学生的一些束修,逢年过节,一些富户学生还会给自己的先生送礼。
什么粮食,布匹,精肉,不再少说。
但是关键是陆源不过是一个童试失败的书生。
在大夏,一般想要在学堂为师,至少都是考取了秀才的。
譬如县学的主管,更是天启元年的举人。
陆源这个落榜的书生之所以成为学堂的教书先生,只是因为有那么些穷苦人家的子女在学堂求学。
其他的教书先生都不愿意教授这些人,主管无奈之下,就让陆源这个落榜书生顶了上去。
反正左右不过是一些穷苦人家的子女,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
大夏天启元年,新皇改革吏治,推行新政。
凡大夏子民,皆可入官办学堂,不分贫贱。
陵江官吏也是不想被人抓住把柄,否则,谁管这些平头百姓的子女是否能够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