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风土人情,德式风格

“我是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爬城墙。城墙有大炮,我就钻地道……”

市井的味道极为浓郁,青岛的街道跟四九城的大为不同,他们规划之初,就深受德式时期的影响,因此街道宽敞,胡同之类的形式很少。

当时的德国人采用了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没有采用传统的棋盘式布局,而是以总督府为核心,修建了放射形的道路网络,并且还在城市修建中建设了先进的雨污分流下水道系统,现在仍在使用。

没办法,谁让当时的青岛是香饽饽,从1898年-1914年的德占期间,德国人就打算将此地打造成殖民地的样板城市,模范城市,野心很大!

后来的1914-1922年,1938-1945又经历了小鬼子的两次侵占,他们延续德式建筑的风格,在当地大肆修建神社、种植樱花,试图将当地“同化”。

建国后,国家秉着实用主义,拆除了一些,保留了一些,这些殖民时期的历史伤疤,方才能够呈现给后人观看。

厂长许强在车辆行驶到路上的时候,就会自觉的介绍,王建国身旁两位女同志也会时而补充,一唱一和,十分融洽。

说实话,看到城市格局的时候,王建国心里还是挺难受的,毕竟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才有平静的社会大环境,自己在身处其中又没办法做什么……

但凡给自己穿越到战前,凭借这屠宰系统,他怎么样也得宰掉几头小鬼子……

可惜在和平年代,自己也就尽可能的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也罢,趁着一五计划的启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成。

小汽车行驶到观城区观城路65号的时候,本次的目的地也就到了。

王建国下了车,这才得以看清楚肉联厂的全貌。

相比较于京城肉联厂的精致小瞧,青岛肉联厂就是妥妥的庞然大物,光是占地面积起码大个两三倍!

身后更是能够看到清晰的轨道连接厂子后方,几辆装肉的列车车厢,正在停靠。

最瞩目的自然就是厂区里,大坡度屋顶的两层德式办公楼、全钢结构的单层厂房以及一座标志性的水塔!

办公楼拥有山墙和装饰性线条,外观庄重,与之相连的是全钢结构的单层屠宰车间,高大宽敞,能够满足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