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绿色通道: 由管委会出面,集中整理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协调省市知识产权局,争取走“优先审查”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缩短授权周期。 一时间,开发区里多了许多戴着眼镜、背着电脑包的专利代理人,他们出入于各个厂区车间,成了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三剂猛药:建立研发投入“蓄水池”与“助推器”
研发投入占比低,根源在于企业规模小、利润薄,不敢投、不愿投。 “那就政府先投,引导他们跟投!”林万骁拍板,“张主任,财政再紧张,这笔钱也得挤出来!”
1. 设立研发补贴专项基金: 紧急设立500万元研发投入补贴资金。企业只要设立研发费用辅助账,有实际的研发活动,即可按研发投入总额的一定比例(如15%)申请事后补贴,直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2. 统计口径“辅导”: 财政局和科技办人员下沉企业,财务人员一对一辅导企业会计,如何规范归集研发费用,确保每一分研发投入都能在报表中科学、合规地体现出来,做到“应统尽统”。
3. 政府项目引导: 紧急发布一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方向紧扣区内主导产业,资金不多但导向明确,引导企业围绕需求开展研发,并配套要求企业自身投入一定比例的研发资金。
第四剂猛药:打造“创新共同体”,借力发力
林万骁深知,仅靠区内企业闭门造/车远远不够。他亲自出马:
1. 对接高校科研院所: 亲自带队,拜访省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用开发区的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吸引他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快速引进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哪怕只是先挂个牌子,也能充实创新平台数量。
小主,
2. “借”专利与成果: 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许可甚至共同申报专利的方式,快速提升企业的专利数量和技术含量。
3. 举办“创新之夜”活动: 集中组织项目对接会、路演活动,邀请青禾资本等投资机构参与,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并将其作为亮点写进汇报材料。
这场补短板的攻坚战,打得异常艰苦。创升办里,负责高企申报的年轻人小胡,因为连续几天熬夜核对数据,差点晕倒在办公室。负责对接专利代理机构的姑娘小王,嗓子说哑了,包里常备金嗓子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