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晨光刚越过院墙,九人已带着“食安警示牌”和整改清单整装待发。叶尘将便携“警示灯”分发给组员:
“今天是整改第一天,记住‘亮牌要严,帮扶要实’——违规必亮红,但不能光靠‘堵’,得帮他们找到合规的路子,这样整改才能长久。”
柳若雪手里攥着老城区小作坊的地址清单:“我们组先去包子坊和面馆,把‘食安公示牌’挂上,现场盯着整改;
吴莲组去城中村,重点查那几家有过期食材和疑似工业用油的外卖店,先亮牌警示,再帮他们对接合规货源。”
九人分成三组,踏着晨光分头行动。石桌上的凡尘镜悄然悬浮,跟着他们的身影,似要记录下这场“食安守护战”的每一步。
一、早市大棚:警示灯亮红,摊贩整改忙
叶尘三人赶到县城东头的早市大棚时,十几个流动摊贩已在门口等候——正是昨天早市上的烙饼摊主、热饮摊主和零食摊主们。“听说这里能固定摆摊,不用躲城管?”烙饼摊主搓着手问,眼神里带着期待又有些忐忑。
“可以,但得先过‘食安关’。”叶尘说着,让玲玲给每个摊位安装“食安警示灯”,“灯绿才能出摊,红灯就得整改,整改不好,谁也不能营业。”
第一个装灯的是烙饼摊主。柳若璃把警示灯固定在推车把上,指尖轻轻一点,仙力注入的瞬间,灯立刻亮起红光,电子屏上清晰显示:
“食用油反复使用,已超安全标准,建议立即更换新鲜食用油。”摊主脸色一僵:“这灯……还真能查出来?”郑蓉递给他一张油脂厂的联系方式:“我们帮你联系好了,新鲜大豆油按批发价供应,比你反复用旧油成本高不了多少,还能让顾客放心。”
摊主犹豫了片刻,还是骑着车去买了新油。倒完旧油、换上新油的瞬间,警示灯“叮”地一声变绿,电子屏显示:“食用油合格,可正常经营。”摊主松了口气,笑着说:“绿了!这下能摆摊了!”
卖热饮的摊主就没这么顺利了。她的警示灯亮红,显示“容器无标识、未密封,存在卫生隐患”。叶尘给她递去一套带盖的透明塑料桶,桶身印着“当日现熬”的字样:“用这个桶,每天用完清洗消毒,灯就能变绿。”可摊主觉得“太麻烦”,不肯换,说“以前都这么卖,没人说啥”。结果其他摊贩都陆续亮绿出摊,只有她的灯一直红着,看着别人生意红火,急得直跺脚,最后还是主动找叶尘要了新桶,整改后灯才变绿。
最固执的是零食摊主,他的摊位灯亮红显示“售卖三无产品”,可他舍不得下架存货,说“扔了可惜”。叶尘指着旁边的公示栏:“你看上面写的,三无食品吃坏了人,可不是‘可惜’的事,得担责任。
我们帮你联系了正规批发商,进点有生产日期、配料表的合格零食,虽然利润薄点,但能长久经营。”直到中午,看着没人买他的三无零食,摊主才终于松口,把存货扔进垃圾桶,去进了合格零食,警示灯也终于变绿。
到了傍晚,早市大棚里的二十多个摊位,只有两个还亮着红灯,其他都已正常营业。叶尘看着热闹的大棚,对郑蓉和玲玲说:“严管不是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只有合规经营,才能做得长久。”
二、老城区小作坊:公示牌上墙,脏乱变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