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模式推广跨县域,因地制宜扩覆盖

二、湖区组:水上医疗站启航,跨岛转诊保急救

柳若雪三人抵达湖区县时,眼前是一片广阔的湖面,湖面上散落着十几个岛屿,每个岛屿上都有一个小村庄。湖区县的村民们以捕鱼为生,出行全靠渔船,看病更是难上加难——最近的乡镇卫生院在湖心岛,其他岛屿的村民要划船两三个小时才能到,遇到刮风下雨,根本无法出行。

“湖区县的关键是解决‘水上出行’的问题。”柳若雪站在湖边,看着往来的渔船说,“我们改造3艘渔船为‘水上医疗站’,每艘船配备基础诊疗设备和常用药,由县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轮流驻船,每周环岛义诊一次;同时,和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船联动,建立‘跨岛转诊通道’,解决急重症患者的救治问题。”

沈清薇联系了湖区县的造船厂,挑选了3艘吨位较大、稳定性较好的渔船进行改造。苏瑶则联系县医院,组建了“水上医疗团队”,由15名医生和护士组成,分成3组,每组驻船一周。

一周后,3艘“水上医疗站”正式启航。柳若雪带领第一艘医疗船,驶向离湖心岛最远的桃花岛。桃花岛只有20多户人家,村民们听说水上医疗站要来,都早早地在码头等着。

“李医生,我家孩子发烧好几天了,你给看看。”一位渔民抱着孩子,焦急地走上医疗船。医生李娜赶紧给孩子测量体温:“39度,是高烧,我给你开点退烧药,再打一针退烧针,明天我再来看看。”她一边说,一边给孩子打针、拿药,还嘱咐家长要给孩子多喝水、物理降温。

旁边的诊疗区,医生正在给一位渔民看腿伤:“你这腿是被渔网划伤的,已经感染了,我给你清理一下伤口,再开点消炎药,记得每天换药。”渔民感激地说:“谢谢医生!之前腿伤一直不好,想去湖心岛看病,可这几天刮风,船划不过去,幸好你们来了。”

当天下午,医疗船环岛义诊,共接诊患者60多人,发放药品30多盒。但柳若雪很快发现,遇到急重症患者,医疗船的设备和药品不足,无法进行有效救治。“必须尽快打通‘跨岛转诊通道’。”柳若雪对沈清薇和苏瑶说,“我们和湖心岛乡镇卫生院的急救船签订协议,一旦医疗船遇到急重症患者,立即联系急救船,由急救船将患者转运到卫生院或县医院。”

第二天,桃花岛的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医疗船的医生立即联系急救船。不到一个小时,急救船就赶到了桃花岛,将老人转运到湖心岛乡镇卫生院进行救治。老人的家属握着柳若雪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急救船,我父亲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柳若雪三人又带领另外两艘医疗船,分别前往其他岛屿义诊,同时完善“跨岛转诊通道”——在每艘医疗船上安装卫星电话和定位设备,确保能随时联系急救船;给每个岛屿的村支书配备“转诊呼叫器”,村民遇到急重症,可随时呼叫医疗船或急救船。

“水上医疗站就像一座移动的‘健康灯塔’,照亮了湖区百姓的看病路。”柳若雪站在医疗船的甲板上,看着夕阳下的湖面说,“接下来我们要再改造2艘医疗船,增加急救设备和药品,让每个岛屿的村民都能及时看上病、看好病。”

三、丘陵组:医疗中转站搭桥,专家驻点解难题

吴莲三人抵达丘陵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全县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乡镇之间隔着大山,公路蜿蜒曲折,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开车要两三个小时。丘陵县有8个乡镇,每个乡镇只有一家卫生院,且医疗设备陈旧、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药品运输更是困难,往往需要绕道才能送到。

“丘陵县的问题是‘分散’和‘偏远’,我们得建‘医疗中转站’。”吴莲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乡镇说,“在县中心位置选一个交通相对便利的乡镇,建立‘医疗中转站’,集中存储药品和医疗设备,负责向周边乡镇配送;同时,组织县医院的专家,轮流到中转站驻点坐诊,周边乡镇的患者可以到中转站看病,不用再跑县医院。”

苏晴联系了丘陵县卫健委,最终选定在位于全县中心的向阳镇建立“医疗中转站”。中转站的场地选在向阳镇卫生院旁边,改造了一栋两层小楼,一楼作为药品仓库和诊疗区,二楼作为专家宿舍和培训室。

柳若璃则用“医疗推广适配令”,对中转站的药品存储和运输进行优化——根据各个乡镇的药品需求,制定“每周配送计划”,用改装后的越野车运输药品,确保药品能在24小时内送到各个乡镇卫生院;同时,在中转站安装远程诊疗设备,连接县医院专家,遇到疑难病症,可随时进行远程会诊。

一周后,“丘陵县医疗中转站”正式启用。吴莲邀请县医院的内科、外科、儿科专家各2名,到中转站驻点坐诊。第一天,周边乡镇的患者就络绎不绝地赶来——向阳镇卫生院的候诊区坐满了人,大家都等着专家看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专家,我这胃疼了好几年,在乡镇卫生院看了好几次,都没治好,你给我看看。”一位中年男人拿着病历本,走进内科专家张医生的诊室。张医生仔细询问了病情,又让他做了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慢性胃炎”:“你这病需要长期调理,我给你开点中药和西药,配合饮食调理,过段时间再来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