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院坝里,几捆贴着“试点物资”标签的竹筐、农具整齐码放,旁边的石桌上,东、中、西三地试点村的地图被平铺开来,李家庄、竹溪村、红石村等六个村庄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侧标注着蹲点人员名单和需携带的“乡业适配令”。
叶尘将一枚刻着“试点督导”的令牌分予各组,令牌上的纹路与“乡业适配令”隐隐相吸:
“试点是检验措施的试金石,咱们蹲点的人,既要当‘指导者’,帮村民搭框架、解难题,更要当‘学习者’,多听他们的想法,随时调整措施——
记住,咱们是来帮衬的,不是来指挥的,村里的事,终究要村民自己说了算。”
柳若雪将打包好的技术手册、合作社章程分发给众人:
“这些资料里写了合作社注册流程、种植养殖技术要点,不过都是基础框架,具体怎么干,得结合村里的实际来。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用‘试点督导令’联系,咱们九人随时远程商量。”
当天午后,六支蹲点小队便踩着“巡乡云路”奔赴各试点村——
没有锣鼓喧天的迎接,只有村民们带着好奇与期待的目光,跟着他们走进村委会的小院。
这场不扰民生、不增负担的试点落地,就像一粒种子,悄悄埋进了乡野的沃土,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一、东部试点:李家庄的草莓棚与竹溪村的竹篾香
李家庄:从“不敢种”到“抢着种”
叶尘与郑蓉抵达李家庄时,村支书李建国正带着几个老人在田埂上发愁——
之前种草莓赔了钱,不少农户对“果蔬种植合作社”仍有顾虑。
“叶同志,不是我们不信你,只是之前那两万多块钱,是好几户人家的积蓄,实在赔不起了。”
李建国搓着粗糙的手,语气里满是犹豫。
叶尘没急着解释,而是拉着李建国和农户代表去了苏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种植基地。
站在郁郁葱葱的草莓大棚里,看着鲜红的草莓挂满枝头,听着专家讲解“智能种植监测棚”的原理,农户李明亮的眼睛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