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的“外教课程”藏着更多隐患。
某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招聘的外教没有专业的教学资质,却凭着“外国人面孔”被包装成“资深教育专家”。
有次上课,外教给孩子讲“节日故事”,只讲圣诞节、感恩节的由来,还说“这些节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当孩子提到春节时,外教却皱着眉说:“春节就是放鞭炮、吃饺子,没什么特别的文化。”
苏晴的仙识看到,有个小女孩听完课后,回家跟妈妈说“春节不好玩,我想过圣诞节”,还把家里的春联撕了下来。
学术交流中的“西方中心论”更难察觉。
某场关于“文化发展”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外学者主导了讨论方向。
他们不断展示西方文化产业的案例,说“中国文化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按照西方的审美和规则改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位国内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该保留自身特色”,却被国外学者反驳:“不融入西方体系,就是封闭落后。”
苏晴发现,会后有几位国内年轻学者,悄悄修改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刻意模仿西方的学术框架。
教育是塑造认知的根基。
可这些渗透在教材、课程、学术交流里的“认知扭曲”,正在悄悄改变学生对历史、对文化、对国家的认知。
苏晴的仙识感受到,有不少学生,因为长期接触这类教育内容,对中国的历史成就不了解,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甚至觉得“国外的一切都比国内好”。
三、形态三:网络空间里的“舆论操控”
郑蓉的仙识穿梭于社交平台、短视频APP、网络论坛时。
她发现某社交平台上,有一批账号专门发布“国外生活对比”的内容。
其中一个账号,拍了国外超市的水果区,镜头里的水果摆放整齐,价格标签清晰。
然后又拍了国内某菜市场的角落,特意选了地面有水渍、摊位杂乱的画面。
配文写着“国外的生活更精致,国内的环境太粗糙”。
郑蓉的仙识查到,这个账号背后,有国外机构的资金支持,发布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片面事实”。
可评论区里,却有上千人留言说“还是国外好,想移民”。
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体验”更具煽动性。
有个自称“海外留学生”的博主,拍视频说“国外的医疗体系特别好,看病不用花钱,服务还贴心”。
视频里,博主在国外医院的大厅里,对着镜头说“我感冒了来看病,医生特别耐心,还不用排队”。
可郑蓉的仙识却看到,博主其实是提前预约了半个月,看病时还交了几百美元的诊疗费。
这些“真相”,全被博主隐瞒了。
有位老人看完视频,对着儿女抱怨:“你看国外看病多方便,咱们国内看病又贵又麻烦。”
网络论坛里的“话题引导”更隐蔽。
每当国内出现社会热点事件,总会有一批账号跳出来,把问题往“制度缺陷”上引。
某城市出现暴雨内涝,有账号就发帖说“国外城市从不内涝,因为人家的市政建设更先进,制度更完善”。
还刻意收集国内其他城市内涝的旧图,拼凑成“国内城市全是问题”的假象。
郑蓉的仙识监测到,这些账号会通过“点赞控评”,把负面言论顶到热门位置,压制理性讨论的声音。
有位网友只是客观分析“内涝是全球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就被十几个人围攻“洗地”“不爱国”。
网络空间是信息传播的主阵地。
可这些被操控的舆论,像毒雾一样弥漫在各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