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为什么盐引不会贬值?

李去疾也生出了兴致,打量着刘伯温。

这位老先生,并非只会高呼口号的腐儒,他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远超常人。

只听刘伯温的声音沉郁,带着历史的厚重尘埃感。

“元廷当时,专设一衙门,名曰‘平准行用交钞库’。”

“其职能,便是平抑钞价,为宝钞的价值托底。”

“朝廷明文规定,市面上流通的宝钞,可随时在此库中,按官定牌价兑换黄金白银。”

“为昭示天下,元廷甚至将国库中的巨量金银,直接划拨入库,作为准备金,以固信誉。”

说到这,刘伯温抬眼看向李去疾,那眼神分明在说:先生,您看,这便是您所言的“撑腰”之物。

“元朝初立,此法效用斐然。”

“商旅往来,再不必负重金银,一纸宝钞可通行天下,其商业之盛,一度远迈前宋。”

“当时举国上下,皆称此为利国利民之善政。”

刘伯温的脸上,却浮起一层深切的讥讽。

“可后来呢?”

“战事一多,开销日增,朝廷的窟窿便一日大过一日。”

“国库空了,怎么办?”

“他们的眼睛,便齐齐盯上了那个‘平准库’。”

“今日,皇帝西征,打一张欠条,从中提走一笔军资。”

“明日,皇后建宫,再留一张欠条,又挪用一笔款项。”

“后天,哪位亲王打了胜仗,浩荡封赏,也从里面划拉一笔……”

“那平准库里的真金白银,肉眼可见地枯竭下去,而库外流通的宝钞,却还在疯狂印发。到最后,那金银满仓的府库,只剩下一堆皇帝老儿亲笔画押的白条!”

“百姓不是蠢材!眼看势头不对,便蜂拥而至,拿着宝钞挤兑!库里空空如也,官府只得关门谢客,而后昭告天下,旧钞‘中统钞’作废,发行新钞‘至元钞’!”

“新规颁下,五贯旧钞,才抵得上一贯新钞!”

“再后来,又有了‘至大钞’!”

“又是同样的说辞!五贯中统钞,只抵至大钞五分之一!”

“如此循环,一次,两次,三次……朝廷的脸面,就这么一层层地被自己亲手撕下来,扔在地上反复践踏!”

“到了元末至正年间,那宝钞哪里还是钱?那是刮走百姓最后一粒米的催命符!朝廷的信誉,被那群败家子挥霍得一干二净!”

刘伯温一口气说完,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身形都有些佝偻。

他望着李去疾,眼神里是一种近乎哀求的绝望。

“先生,您看到了吗?”

“这已非制度之失,此乃人性之恶!”

“只要君王手握印钞之权,只要他能无本万利地凭空造钱,这道欲望的闸门,就永远关不上!”

“这是世间最轻易、最迅猛的敛财之道!没有任何帝王能抵御这种诱惑!”

“哪怕开国之君立下再森严的规矩,再周密的制度,终将沦为后世子孙手中一张无用的空文!”

“这是死局!”

“一个无解的死局!”

院中,落针可闻。

朱元璋的额角,一滴冷汗滑落。

他被刘伯温描绘的景象,骇得心头发紧。

他扪心自问,若自己是元世祖,面对国库空虚,四处用钱的窘境……自己,当真能忍住不去动用那“平准库”里的金山银山吗?

答案……

让他不寒而栗。

太难了!

江山是朕的,天下是朕的,那库里的钱,不就是朕的钱吗?朕拿自己的钱,办朕自己的事,何错之有?!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便如野草般疯长,再也遏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