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大勇在彰德府经历的血战不同,贺连山在攻克武汉三镇后,面临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局面。
十二月底的武汉,虽然天气寒冷,但城中百姓的心,却是火热的。
贺连山没有急于向东推进,而是严格按照李信的指令,在武汉设立了“湖北临时政务厅”,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上。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延续王砚在河南的成功经验,推行均田政策。
告示贴满了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内容与河南的《安民令》大同小异。同时,汉军打开了从清军手中缴获的粮仓,在城中设立了数十个粥棚,开仓放粮,救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一时间,从湖北各地逃难而来的流民,蜂拥而至。临时政务厅外,每日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接待的流民数量,一天就超过千人。
一个名叫王二柱的汉子,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本是武昌郊外的佃农,清廷抓壮丁时,他侥幸逃了出来,但家里的几亩薄田却被地主趁机收了回去。他带着老婆孩子,一路乞讨,差点饿死在路上。
当他从政务厅的干事手中,接过那张写着“授水田十亩”的地契,以及一袋沉甸甸的土豆种薯时,这个三十多岁的七尺男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将军……不,青天大老爷啊!”他拉着家人,对着前来视察的贺连山,重重地磕头,“俺们一家老小,都快饿死了!是你们……是汉军,给了我们活路!你们就是俺们的再生父母啊!”
贺连山连忙上前,亲自将他扶起。他拍了拍王二柱的肩膀,沉声说道:“老乡,快起来。我们汉军打天下,为的就是让你们这些老百姓,能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活得像个人样。这地,是你们应得的。”
这样的一幕,每天都在武汉上演。汉军的仁义之名,随着那些领到土地和粮食的百姓的口口相传,迅速传遍了整个湖北。民心,这块最重要的基石,被贺连山牢牢地夯实了。
在稳固武汉的同时,贺连山也没有忘记肃清湖北境内的其余清军势力。
他派遣副将吴奎,率领五千名士兵,向东攻打黄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