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咸阳宫·暗流涌动
扶苏的日益消沉,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支持他的朝臣心头。
以几位硕果仅存、在焚书坑儒后噤若寒蝉却心向仁政的老臣(奉常属官、少数未受牵连的博士)以及扶苏的儒家老师们(虽自身难保,但师生情谊难断)为首,一份措辞谨慎却饱含忧虑与期待的奏疏,悄然呈递到了秦始皇的御案前。
“长公子扶苏,天资仁厚,夙夜忧勤。然前番主持典籍编撰,呕心沥血,以至忧思成疾,精神困顿,实令臣等扼腕痛惜。久居深宫,恐非养疴良策。”
“长安新治,气象蓬勃,农桑丰茂,市井繁荣,万民称颂,此乃陛下洪福,亦显公子欣(此处仅称爵位,避讳名)治才。
然长安乃京畿重镇,潜力犹巨,需更上层楼之贤德主事。”
“恳请陛下体恤长公子,允其移驾长安,代行郡守(或类似高位)之职。
长安欣欣向荣之景,淳朴务实之风,或可涤荡长公子心中郁结,使其身心康泰,重振精神。”
“长公子素怀仁德,若主政长安,必能承陛下天威,行教化之功,使长安不仅为财赋重地,更为礼义仁和之模范,泽被关中,光耀大秦!”
“至于长安侯欣公子,其开拓之功不可没,然少年心性,或需沉淀。
可令其归渭南封地,精研农桑工巧之术,为帝国再献新猷。其长安侯爵位、封邑收益,一切照旧,以示陛下恩典公允。” (此提议极其险恶,等于将公子欣的基业成果拱手让给扶苏,并将他打回原形。)
“如此,
一则全陛下慈父之心,使长公子得以康复;二则使长安更臻至善,彰显圣朝德政;
三则令诸公子各展所长,为陛下分忧,实乃一举三得!”
李斯一眼看穿此奏疏的“良苦用心”,心中冷笑:一群迂腐之辈,死到临头还想为扶苏续命?
将扶苏这个“废人”塞到公子欣欣向荣的长安?简直是把羊送入虎口!
“臣以为,诸位同僚心系长公子,其情可悯。长安新貌,确有生气。长公子若能亲临,或有益身心。至于公子欣……年少有为,归本溯源,精研技艺,亦是为国储才。” (他巴不得扶苏去长安,远离咸阳权力中心,更希望公子欣被剥夺实权,赶回渭南。此提议正中下怀,他乐见其成甚至暗中推动。)
胡亥(在赵高授意下):“父皇!儿臣觉得这主意好!
大哥去长安散心,欣哥哥回渭南玩他的木头铁块(指工坊),多好呀!” (他天真地以为赶走扶苏和公子欣,自己就是唯一继承人)。
赵高则想得更深:扶苏去长安,等于被放逐,影响力进一步削弱。公子欣若真被赶回渭南,其辛苦经营的基业必然动荡,黑冰台可趁机渗透甚至接管长安部分利益(如盐引?)。同时,扶苏与公子欣同在长安,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他正好坐收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