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欣的车驾驶入渭南城时引发的万民欢呼,并非昙花一现。那只是序幕。
这位被迫“归本溯源”的年轻君侯,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和魄力,将渭南封地变成一片与咸阳苛政截然不同的“乐土”,同时,在这片乐土的深处,磨砺着足以撕裂大秦根基的锋芒。
公子欣的政令,如同甘霖,迅速渗透到渭南的每一寸土地,滋养着久旱盼雨的人心:
咸阳派税吏盘剥所加的“无名之税”被彻底废除,恢复至公子欣离任前的标准,甚至更低。告示贴满乡邑闾里,由项离派出的“屯田卫”(实为凤鸣营基层骨干)持刀监督执行,确保政令畅通,无人敢阳奉阴违。那些昔日作威作福的咸阳税吏,或被下狱问罪(罪名确凿),或被驱逐出境,百姓拍手称快。
力役征发严格执行秦律底线,绝不超额。更关键的是,公子欣自掏腰包(实为巴清夫人秘密输送的财货和封地本身的积蓄),以“市佣”形式招募民夫,用于兴修水利、道路、城墙。给钱给粮,而非白役!
此举如同巨石投湖,震撼了整个关中。流民闻风而至,渭南本地青壮更是踊跃报名,因为这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活命钱!工程进度反而远超咸阳时期的强征硬派。
“疏通商路,整饬市易”的承诺迅速兑现。公子欣任命蒙嫣兼管市易,以铁腕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
设立专门的“市吏”,由熟悉商贾的王五手下精明之人担任,调解纠纷,维持公平。
对往来商旅课以远低于咸阳标准的“市租”(市场税),并提供安全的货栈和护卫(由凤鸣营化身的“护商队”负责)。
尤其是盐、铁、布帛等大宗民生商品,公子欣甚至动用巴清夫人的渠道,以相对平价稳定供应,平抑物价。
渭南城迅速恢复了关中物资集散地的活力,商贾云集,货流如织,带来的税收和物资反哺,又支撑着封地的运转和公子欣的秘密计划。
对于那些在咸阳苛政下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实在过不下去的人家,公子欣设立了“济孤院”和“养疾坊”。虽条件朴素,但能提供基本的食宿和简单的医疗(由墨家略通医理者主持)。这不仅仅是慈悲,更是精准的收拢。
公子欣明令:凡入济孤院、养疾坊之青壮,若无恒产、无牵挂,且自愿者,可签“终身食役契”,成为君侯府直属的“府户”。
这些人,脱离了编户齐民的束缚,身份直接依附于公子欣,只效忠于他一人!
他们将被集中安置在靠近匠作大营或屯田卫驻地的区域,从事一些外围但重要的劳作:如耕种君侯府直属的“官田”、饲养军马、运输物资、甚至参与一些不涉核心的营地建设。
他们及其家人,得到了比普通百姓更稳定的温饱和安全,代价是绝对的忠诚。这为公子欣迅速积累了一批可靠的人力资源,也为军队提供了潜在的、易于控制的兵源储备。
以“市佣”招募的民夫和部分“府户”为主力,在墨家子弟的指导下,多条淤塞的沟渠被疏通,新的陂塘水库开始规划。
渭水河畔的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优先分给那些在公子欣政策下得以喘息的自耕农,并借贷新式农具和种子(由匠作大营明面工坊打造)。田野间重现生机,百姓眼中有了盼头。
仁政之名,如同春风,迅速吹遍渭南,更向关中其他饱受盘剥的郡县扩散。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拖家带口,冒着风险,穿越关卡,涌向渭南。公子欣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人口,在乱世,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兵源基础。他的封地,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却又充满活力的“繁荣”。咸阳宫收到的关于渭南“收容流民,图谋不轨”的密报,雪片般飞来。
在表面的仁政之下,在“潜渊”基地锻造兵甲的同时,公子欣最核心的军事计划——“老秦铁骑”的组建,以最严苛、最隐秘的方式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