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选秀蝴蝶效应:天下相亲热潮涌,生育福利暖民心

阿房宫选秀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去,“皇室择贤、朝廷奖生育”的消息便随着墨家驿车传遍大秦四十四郡——从关中平原的村落,到西域绿洲的部落,再到岭南水乡的渔寨,

一场自上而下的相亲热潮骤然掀起,郡县有官方搭台的“婚配会”,乡村有乡贤牵头的“说媒宴”,连往日难寻良缘的光棍、寡妇,都成了这场热潮中的主角。

而这一切的核心,皆因朝廷那“实在诱人”的生育奖励:生一子赐田一亩、免赋税一年,生两子加赐麦种十斤,生三女送布匹五匹,

若育有五子以上,更能获“孝亲之家”匾额,全家免徭役三年。这般福利,让百姓直呼“为了孩子,也得成个家!”

一、郡县:官方搭台,精准匹配

润疆郡城的商埠广场上,郡守亲自牵头举办“西域秦民婚配会”,台上挂着“以婚兴家,以育兴邦”的横幅,台下分“农科区、商贸区、戍边区”三大块,每块前都摆着参选者的“才艺牌”——农科区的男子多是会种杂交麦的农户、懂井渠灌溉的技术员,女子则是能辨麦种、会养猪的农女;

商贸区里,西域商人子弟掏出商票账本当“信物”,岭南渔商女展示鱼干腌制技艺;戍边区的年轻士兵们穿着轻甲,与懂外伤急救、能耐寒的北境女子相谈甚欢。

“俺是种麦的,去年亩产五石,要是成了家,生俩娃就能多领两亩田!”

润疆农夫王二柱攥着麦种,对着一位农女红了脸。

女子叫刘翠,会选麦种、防虫害,她笑着点头:“俺也想找个踏实种麦的,一起把日子过好,多生孩子多领粮。”

郡守见状,当即登记两人信息,承诺下月便送婚书与首亩“生育田”的地契。

岭南郡的婚配会更具水乡特色,设在珠江畔的码头边。

渔户子弟们划着小船,船头摆着刚捕的鲜鱼;女子们坐在岸边,手里织着稻穗纹的布。

“俺家有三亩水田,种双季稻,生娃能免三年税!”

渔户阿海对着织布的阿莲喊,阿莲举起布笑道:“俺会织鱼网,还能教娃识‘渔’字,咱们一起养鱼、生孩子!”

岸边的官吏当场记录,还额外送了一对鸭蛋当“定情礼”——这是朝廷特批的“婚配慰问品”,每成一对便送一次。

二、乡村:乡贤牵头,热闹接地气

关中某村的晒谷场上,石碾旁挂着红绸,乡贤李老头拿着铜锣敲得震天响:“各家光棍、寡妇都来凑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