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长安后,鸠摩罗什迎来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后秦君主姚兴对他待以国师之礼,将他安置在逍遥园和西明阁,并为他组建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支持的译场。
在姚兴的支持下,鸠摩罗什组持了一个庞大的译经团队,参与译经的沙门最多时达八百人,全部由国家供养。
这个译场不仅规模空前,而且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包括译主、笔受、度语、证义、润文等环节,开创了集体译经的新模式。
在长安的十二年中,鸠摩罗什共译出佛典74部384卷(一说35部294卷),现存39部313卷。
他的译经范围广泛,涵盖了般若系、法华系、净土系、戒律系等众多重要经典。
其中最为着名的包括:
《妙法莲华经》(406年译):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后成为中国天台宗的立宗依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系经典中最精炼的一部,对中国禅宗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说阿弥陀经》(402年译):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为汉地净土信仰奠定了基础。
《维摩诘经》(406年译):描绘在家居士修行的典范,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合称 “三论”,为三论宗的根本依据。
《成实论》(411年译):小乘向大乘过渡的重要论着,后形成成实宗。
鸠摩罗什的翻译风格一反以往朴拙的直译,创造出一种典雅而又通俗的意译法,既不失原意,又保存了梵文原有的语趣,达到了信、达、雅兼备的境界。
他坚持 “曲从方言,趣不乖本”的原则,在保持经文原意的前提下,力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起来有华语与外来语文调和之美。他译《维摩诘经》时, “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译《大品般若》则与诸宿学对校旧译,详其义旨,并以释论校经,必求文合然后付之于笔端。
培养僧才:弟子三千的盛况
鸠摩罗什不仅翻译经典,还培养了大批僧才。他德高望重,天下归仰,义学沙门云集长安,弟子号称三千。
参加译场的诸助手也成了他的弟子,其中杰出者有 “四圣”、“八俊”、 “十哲”之称。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僧肇、僧睿、道融、道生,人称 “什门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