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幼年失怙:孤松初长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337 字 15天前

然而,与嵇喜期望的不同,嵇康在学问上的追求很快就显露出独特的轨迹。他确实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留下的藏书,但却不拘泥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兵法医卜,无不在他的涉猎范围。更让嵇喜不解的是,弟弟对当时开始流行的老庄之学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

“你这是不务正业!”一次归家省亲时,嵇喜看见嵇康正在研读《庄子》,忍不住训斥道,“老庄之学,虚无放诞,于治国平天下毫无益处。你当以圣人之道为立身之本。”

嵇康放下书卷,神色平静:“兄长,圣人之道固然可贵,但天地之大,岂止一途?庄子所言,亦有其理。”

这样的对话在兄弟之间屡屡发生。嵇喜走的是踏实稳重的仕途,讲究经世致用;而嵇康却向往精神的自由,追求思想的超越。这两种不同的取向,恰恰反映了魏晋之际士人面对乱世的两种典型选择。

在自我探索的求学过程中,嵇康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不喜欢循规蹈矩地拜师求学,而是更愿意在书海中独自探索。每当读到难解之处,他不会急于向人请教,而是反复琢磨,或是在不同的典籍中寻找答案。这种“学不师授”的方式,虽然使得他的学问体系不够“正统”,却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

某个夏日的午后,嵇康独自在嵇山的松林中漫步。阳光透过松针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山风拂过,带来松涛阵阵。他忽然心有所感,在一棵古老的松树下席地而坐,取出随身携带的《老子》,轻声诵读起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刻,书中的智慧与自然的启示仿佛在他心中交汇。他闭上眼睛,感受着松风的清凉,体会着“道法自然”的真谛。从此,这片松林成了他最爱流连的地方,而那棵孤高的松树,仿佛成了他精神的象征。

随着年龄增长,嵇康的才学与风采日渐显现。史载他“少有俊才,旷迈不群”,不仅学识广博,更难得的是胸怀宽广,性情高洁,不慕名利。他的相貌更是出众:“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按照魏晋时期的度量衡,七尺八寸约相当于现在的1.88米,在当时可谓高大挺拔。

见过他的人都赞叹不已:“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还有人形容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好友山涛后来给他的评价更为传神:“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这些赞誉之词,生动地描绘出一个风神俊朗、气度不凡的年轻名士形象。他就像嵇山上那棵孤高的松树,在天地间卓然独立;即便是在醉态之中,也如同玉山将倾,自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