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早慧少年:以恩荫入仕与艺术启蒙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581 字 15天前

这段自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由唐溯晋、博采众长、最终悟得“平淡”天成的学书路径。

初奠基:颜筋柳骨 七八岁时,他先从颜真卿入手。颜体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如忠臣烈士,道德文章皆立于笔端。这对于一个孩童而言,难度极大,故“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但这最初的接触,无疑在他腕底注入了浑厚雄强的气魄。随后,他转向柳公权,慕其“紧结”,学其《金刚经》。柳体道劲骨峻,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从颜的“筋”到柳的“骨”,他打下了唐代法度最为森严的楷书基础。

求险绝:欧虞之法 进而,他探知柳法源于欧阳询,便转而学欧。欧体险劲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法度极其严谨。然而,米芾天性中那份不受束缚的因子开始发挥作用。他很快感到欧体虽精严,但若学之不化,则“如印板排算”,缺乏生气。这种对“匠气”的警惕,显示了他超越时代的艺术敏感。

慕风神:褚遂良的过渡 于是,他找到了褚遂良。褚书疏瘦劲练,婉美华丽,如美人婵娟,不胜罗绮。它既有唐法的规矩,又融入了更多隶书的古意与行书的流动感,是从严整楷书通向更为自由书写的重要桥梁。米芾学褚“最久”,正是在褚遂良这里,他感受到了“法度”之外“风神”的魅力。

溯本源:直入晋魏 ,最后,经由对唐代名家(包括不甚着名的段季展)的深研,他恍然大悟,意识到所有这些唐代大师的源头,都指向那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的“晋魏平淡”。这里的“平淡”,并非寡淡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是技巧臻于化境后,自然流露出的从容与天真。从此,他的目光越过唐代,直抵晋人。他开始在秘阁中疯狂搜寻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摹本,以及更为古拙的钟繇、索靖等人的墨迹。他临摹古帖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其摹本几可乱真,常被时人误以为千年真迹,这既是他日后“狡狯”的资本,也是他深入古人堂奥的证明。

小主,

就在他于艺术世界里恣意徜徉的同时,他那些特立独行的“癖性”,也开始毫无顾忌地绽放,成为汴京一道奇特的风景。

他最引人注目的癖好,便是对奇装异服,尤其是唐代服饰的迷恋。在北宋士大夫普遍崇尚简约、内敛衣冠的风气下,米芾却常常戴着高耸的“唐巾”,身着宽袍大袖的唐服,招摇过市。那衣袍的色彩或许格外鲜艳,纹样或许格外奇特,行走之间,大袖飘飘,仿佛不是熙宁年间的官员,而是从《明皇幸蜀图》中走出来的盛唐人物。

这绝非简单的标新立异。这身打扮,是他内心的外在宣言。唐代,尤其是盛唐,是中国文化气度最为恢弘、包容、个性最为张扬的时代。米芾身着唐服,是在向一个他心向往之的、更自由、更浪漫的艺术化时代致敬。这身衣服,是他的“艺术战袍”,将他与周围那些谨守程朱理学萌芽、言行拘谨的士大夫们鲜明地区分开来。

于是,便有了那个载入多种宋人笔记的经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