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北宋第一词人:苏轼的波折人生

历史奇人传 山羊02 1700 字 15天前

苏轼(苏东坡)年表(1037年 — 1101年)

第一章 家世与少年:蜀中岁月 (1037-1056)

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字子瞻,后自号东坡居士。

其父苏洵,时年二十七岁,虽聪慧但游荡不学,直至苏轼出生后方才开始发奋读书。其母程氏,出身望族,知书达理,对苏轼兄弟教育甚严。

庆历三年(1043年)师从眉山道士张易简,初闻天下正论。

程氏亲授其书,曾以《后汉书·范滂传》教育苏轼,苏轼问:“轼若为滂,母许之乎?”程氏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此事对其忠义品格的形成影响深远。

至和元年(1054年) 娶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为妻。王弗知书,常伴苏轼左右,为其“幕后顾问”,能识人辨事。

嘉佑元年(1056年) 与父苏洵、弟苏辙一同离蜀赴京,参加科举考试。途经成都、阆中,出褒斜谷,历尽艰险,抵达汴京。

第二章 名动京师与初入仕途 (1057-1069)

嘉佑二年(1057年) 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为文坛领袖欧阳修。试题为《刑赏忠厚之论》,苏轼所作,欧阳修见后惊喜异常,以为是自己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置为第二。

复试《春秋》对义,苏轼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欧阳修读其文后,盛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由此名动京师。

(附:四月,母程氏在眉山病故的噩耗传来,苏氏父子仓皇离京,回蜀奔丧。)

嘉佑四年(1059年) 守丧期满,与父、弟再度赴京。此次取水路,经三峡,一路唱和诗文,结集为《南行集》。

嘉佑六年(1061年) 参加制科考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绩入第三等(为北宋最高等,一二等为虚设)。

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弟苏辙被任为商州推官。十一月,苏轼赴凤翔任,苏辙送至郑州,此为兄弟二人首次远别。

治平二年(1065年)凤翔任满,返京,入判登闻鼓院。

英宗欲直接召入翰林,宰相韩琦以需“远器”为由劝阻,建议通过馆职考试,苏轼顺利通过,得直史馆。 妻王弗卒于京师,年二十七。

治平三年(1066年) 父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守制三年。

第三章 变法风潮与地方政绩 (1069-1079)

熙宁二年(1069年) 守丧期满,与王弗堂妹、继室王闰之还朝。

时神宗已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多次上书(如《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全面批评新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与王安石政见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