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的鼓声破雾而行,惊醒了整个水寨。将士们抬头望去,但见舵楼上白发老帅的红袍在火光中猎猎飞舞,鼓声一声急似一声。
“太保亲擂战鼓矣!”
士兵们眼见主帅如此,个个血脉贲张。有人跳入冰冷的江水推走火船,有人站在燃烧的甲板上继续放箭。血战持续到天明,江面浮尸塞流,水寨岿然不动。
战后清点,老帅的鼓面竟被擂破三个窟窿。参将马祥麟(秦良玉之子)跪地泣告:“母亲万金之躯,岂可再临险境?”
秦良玉抚着酸麻的手臂,望着江面漂浮的敌尸:“贼寇欲毁我家园,老身何惜此头?”
婆媳同心,神弩惊世。
在这场防御战中,最令流寇胆寒的当属“神弩车”。这原是张凤仪根据诸葛连弩改良的设想,经秦良玉融入苗疆机括术,终成守城利器。
在宣抚使府的后院工坊里,婆媳二人常常挑灯夜战。张凤仪绘制的图纸上满是精密的齿轮构造,秦良玉则贡献了土家族传统的弹射机关。经过三十七次试验,终于造出可连续发射五十支弩箭的战车。
“关键在箭匣的斜坡设计。”秦良玉用颤抖的手调整着木制模型,“要让箭矢借自身重量滑入箭槽。”
张凤仪立即领悟:“再加个棘轮防止回弹!”
崇祯八年春,张献忠亲率大军攻打重庆。守军将十架神弩车布置在通远门城头。当流寇的云梯靠近时,弩车齐发,箭如飞蝗,连续不断的箭雨竟将进攻队伍压制在百步之外。
战后,重庆百姓在城头拾得弩箭,见箭杆上皆刻“石柱秦造”四字。有文人作《弩车行》记其事:“铁轮转处箭连珠,十万流寇尽嗟吁。谁言蜀中无大将,白发红颜守天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