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二年(1230)春,哈拉和林的万安宫内正在举行一场决定蒙古国运的御前会议。新即位的窝阔台汗端坐金椅,左右分立着以耶律楚材为首的文臣和以速不台为首的武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一场关于治国方略的激烈辩论即将展开。
陛下!宗王别勒古台首先发难,这位成吉思汗的异母弟声音洪亮,我们蒙古人以弓马取天下,汉人柔弱无用。依臣之见,不如将中原农田尽数改为牧场,使我铁骑永葆锐气!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众多蒙古将领的附和。大将察罕更是激动地拍案而起:汉人如草,岁岁自生。留之无益,不如尽驱北漠为奴!
窝阔台面露犹豫之色,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耶律楚材:中书令有何见解?
耶律楚材整了整衣冠,从容出列。他知道,这一刻将决定中原千万生灵的命运。
陛下,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昔周武王克商,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闾。今陛下若欲效法先王,成就霸业,岂可效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别勒古台冷笑:书生之见!我们要的是战马利箭,不是这些虚文!
耶律楚材不慌不忙,转向窝阔台:臣请问陛下,即将南征灭金,军需何所出?若依诸位王爷之言,将中原变作牧场,则战士无粮,战马无秣,何以克敌?
他见窝阔台若有所思,继续陈词: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大军。若得中原财富,何愁军需不济?
这番话让窝阔台动容,但仍存疑虑:卿言虽善,然如何取信于朕?
请给臣一年之期,耶律楚材躬身请命,若岁终课税不及此数,臣甘当欺君之罪。
次日,耶律楚材开始实施他的治国方略。他首先奏请设立中书省,总领政务。在制定官制时,他巧妙地将蒙古旧俗与中原制度相结合:设左、右丞相,以蒙古那颜任之,示不忘本;置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多用汉儒,以通治道。
官制之设,贵在得中。耶律楚材对质疑的蒙古贵族解释,过严则民不堪命,过宽则政令不行。今参用蒙汉,正得其中。
然而更大的阻力出现在推行课税制度时。耶律楚材奏请设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当他把拟定的人员名单呈上时,朝堂哗然。
陈时可、赵昉、刘中、周惠...这些都是汉人!别勒古台怒道,岂可将征税大权尽付南人?
耶律楚材早有准备:治国如医病,当用对症之药。中原税赋,非熟谙民情者不能理。此数人皆宽厚长者,明晓钱谷,正是适当人选。
他特别举荐的课税使人选确实都是当时名士:陈时可曾任金朝户部侍郎,精通财税;赵昉以清廉着称,民间有赵青天之美誉;刘中善理盐铁,周惠长于漕运。这些人虽为汉人,却都是务实干才。
窝阔台最终采纳了耶律楚材的建议,但私下对他说:朕今以中原托付于卿,望勿负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