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风起小渔村

石老汉的仓房成了临时的指挥所,空气里弥漫着墨臭、汗味和一股破釜沉舟的狠劲儿。

胡言伏在破木箱搭成的“书案”上,笔走龙蛇,将一桩桩罪行、一笔笔黑账化作字字泣血的诉状。

孙小猴和周墩子则化身最蹩脚的抄书匠,手腕发酸地誊录着关键账页,一边抄一边骂,仿佛要把对阎掌柜和钱判官的恨意都揉进字里行间。

李狗蛋也没闲着,他负责“审核”和“创意”。他拿着胡言写好的状子初稿,皱着眉头:“这里,这里,‘沆瀣一气,蠹国害民’?太文绉绉了!改成‘蛇鼠一窝,坑害朝廷,饿死百姓’!对,就这么写!要让那些当官的,还有街上的老百姓一听就明白,就生气!”

他又指着另一处:“还有这里,阿宝被打这段,写得再惨点!就说他们用烧红的烙铁烫,用带倒刺的鞭子抽!妈的,虽然现在还没用,但保不齐他们接下来就会用!先给他们按上!”

胡言听得冷汗直流,但也不得不承认,李狗蛋这种市井化的表达和夸张渲染,在发动舆论时可能更有效。他只能一边腹诽“有辱斯文”,一边按照要求修改。

两天下来,十几份“加料”的状子和账本摘要准备完毕。孙小猴和周墩子再次出动,像两颗投入州府这潭浑水的石子,试图激起最大的涟漪。

孙小猴利用其身形优势和人脉,将一份状子巧妙地塞进了按察使衙门门前那面蒙尘的鸣冤鼓底下;另一份则伪装成无意遗落的书信,“掉”在了州府学政常去的一家书院门口。

周墩子则乔装混入码头和市井,在茶摊、酒肆,用他那带着清河县口音的官话,跟力工、小贩们“分享”听来的“惊天秘闻”:

“听说了吗?永丰粮行的米,都是官仓里发霉的陈粮弄的!”

“可不是!那钱判官,收了多少黑心钱啊!”

“他们还在翠竹岭搞邪门歪道,害得熊猫人都没地方住了!”

“最不是东西的,还把抓到的壮士往死里打,就因为他发现了他们的勾当!”

这些消息真真假假,细节丰富,尤其是阿宝的“惨状”被描绘得活灵活现,迅速在底层百姓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