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朗声道:此乃试验品,成品质地更佳。我泰山可大批量制作,要多少书便能印多少书!

郑玄拍案而起:好!老夫同意在泰山讲学!

郑玄决定在泰山设馆授徒!

王仲立即打出这块金字招牌,广招门生。

这项重任落在了刘基肩头。

刘基来到驿馆叩门:孔明兄,刘伯温拜访。

门扉轻启。

青年迎客道:叔父请进。

刘基含笑拱手:别来无恙。

诸葛圭示意入座:伯温请用茶。

诸葛瑾奉上香茗:叔父慢用。

诸葛圭低语道:“多年未归,今日重游泰山,竟已面目全非,真教人惊叹,伯温贤弟功不可没啊!”

刘基连忙摆手道:“不敢当!泰山改建之事,在下不过是奉命行事,真正运筹帷幄的,是家主大人。”

诸葛圭轻抚胡须:“莫非是......奉高侯王仲?”

刘基正色道:“正是!从地暖图纸到竣工启用,皆由家主定夺,在下岂敢贪天之功。”

诸葛圭目露讶色:“倒不曾想,这位军旅出身的郡守竟有如此才干。”

刘基笑道:“家主虽出身行伍,实乃当世大儒,卢尚书高足,蔡中郎爱婿,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竟有此事?”

诸葛圭捻须沉吟:“看来是老夫眼拙了。细想也是,若非真才实学,岂能如此年轻便主政一方。”

刘基顺势道:“家主上任半载,便令泰山焕发生机,这般雷霆手段,古来罕见。”

小主,

诸葛圭颔首:“确有过人之处。不过伯温啊,若无你鼎力相助,怕也难以这般顺利吧?”

刘基肃然道:“得遇明主,三生有幸。张李二族罪孽深重,唯有家主这般雄才,方敢铁腕整治。”

话音稍顿,诸葛圭含笑问道:“贤弟此来,可是要为令主招贤纳士?”

刘基拱手道:“诸葛兄慧眼如炬,令人叹服。”

“只是......”

刘基话锋一转:“家主求才若渴,诸葛兄又熟知泰山民情。若得您相助,不出两载可比邺城繁华,五年内必超越洛阳盛景!”

诸葛圭朗声笑道:“贤弟莫要说笑,为兄这点微末本事,岂敢妄言。更何况要携犬子投奔舍弟,恐怕......”

刘基急道:“诸葛兄欲往江南?”

诸葛圭微微颔首道:实不相瞒,伯温,我正有此打算。待春回大地时,便启程前往豫章。家兄现任豫章郡守一职。

刘基连忙劝阻:诸葛兄,即便不为自身考虑,也该为孩子们着想。他们正值求学黄金年纪,此时赴江东岂不耽误前程?

诸葛圭从容回应:无妨。家兄府中藏书颇丰,届时补上课业即可。

刘基神色凝重,正色道:此言差矣!令兄府上藏书岂能与泰山相比?

诸葛圭面露疑惑:泰山怎会......

刘基立即打断:眼下虽未完备,但经学大师郑玄已应允在泰山讲学。且看此物——说罢展开随身包袱,露出一叠雪白纸张。

诸葛圭瞪大双眼,难以置信:这莫非是蔡侯纸?怎会如此洁白光滑?

一旁静立的诸葛瑾也直起身子,目光灼灼地盯着那些纸张。

刘基压低声音道:实不相瞒,此纸乃我家主公改良蔡侯纸所制。正因如此,郑师才决定在泰山设教。

诸葛圭震惊不已:王郡守竟能改良造纸之术?

刘基点头补充:更难得的是,此纸可大批量制作。我家主公向郑师承诺,要多少书便可印多少书!

诸葛圭一时语塞,惊诧万分。

刘基趁势进言:念在同僚之谊,透露个消息:主公正在推行户籍新政,非泰山户籍者不得入学。

见对方神色动摇,刘基继续劝说:郑师在北海办学盛况,诸葛兄想必知晓。如今其藏书尽数迁至泰山,这才是真正的宝库啊!

**

“诸葛兄若是归顺我家主公,这两个孩子的学业自然迎刃而解。有郑师亲自教导,岂不强过你兄长?”

“诸葛兄好好斟酌,在下言尽于此。”

诸葛圭深知书籍对学子有多重要。这世道文教难传,多读几本书的人,本就比少读的人更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