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织女星共鸣城与“回家的诗”

围住了星星,也兜住了熟透的果。

泥土在唱歌,水晶在发芽,

我们的根,一起向着黑暗深处,

亮晶晶地扎下。”

诗句成形的刹那,庭院穹顶的星光模拟系统,仿佛被这纯粹的情感共鸣所扰动,无数柔和的光点如瀑布般温柔洒落,萦绕着孩子们和他们笔下那幅色彩交融、意象共生的画作。那株脆弱的“新月光藤”幼苗,在光雨中似乎不易察觉地挺直了一分,一片极其微小的、带着淡淡红晕的新叶芽苞,悄然在藤蔓顶端探出头来。星璃站在人群之外,看着荆无棣。他刚毅的侧脸线条在星光下显得异常柔和,那双惯于丈量土地、观测数据的眼睛,此刻映照着孩子们共同创作的画板,里面翻涌着一种近乎震撼的领悟。穆婉茹悄悄走到星璃身边,手指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背,指尖微凉,传递的却是无声的暖流。星璃感到自己长久以来在星际间漂泊筑起的心防,在孩子们稚嫩的诗句和身边人无声的共鸣里,裂开了一道细微而温暖的缝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诗会余韵如星尘,无声沉降于共鸣城的脉络。星璃独自步入“静默回廊”,这里悬浮着无数文明消逝前最后的“思念体”——被封存的记忆碎片,如同星云般缓慢旋转、明灭。她驻足于一缕来自织女星母星的微弱流光前,伸出手指,并非触碰,而是隔着无形的力场,指尖悬停。流光中,无垠的银色月光藤海在风中起伏,发出沙沙的宇宙低语,那是早已湮灭的故乡之息。

荆无棣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低沉如大地的共鸣:“西北的沙,埋着汉唐的砖,一层压着一层。老农翻地时,能挖出前朝的犁头,锈得不成样子,磨一磨,还能用。”他走近,并肩而立,目光也投向那片虚幻的藤海,“他们说,这叫‘地气’。”

穆婉茹悄然出现,像一缕月光滑落,她手中托着一枚小小的水晶谐振器,里面封存着老艺人哼唱的无词古调和黄河号子的融合频率,细微的虹光在其核心脉动。“声音也有根,”她轻声道,将谐振器放在回廊的感应基座上,“老艺人的调子,钻进了我骨头缝里,唤醒了……小时候在胡同里跑丢的那只布老虎的铃铛声。”她顿了顿,声音更轻,“响得心尖发颤。”

星璃悬停的手指微微蜷缩,仿佛抓住了某种无形之物。她凝视着那缕承载着故乡记忆的流光,又仿佛穿透它,看到了江南绣娘手中穿梭的丝线,看到了西北黄沙下层层叠叠的岁月遗存。弗洛伊德所探寻的潜意识深渊,在此刻显影为文明的集体记忆之海,个体生命渺小的悲欢沉浮其中,却如珍珠般折射出整个星海的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