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将全面聚焦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首款产品将是纯电动汽车,后续会探索混动及其他清洁能源技术,为轩国的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安全”——将把四海在软件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技术积累,全面应用于汽车,构建从硬件到软件、从单车到云端的全方位安全防护体系。
“我们深知,汽车工业是技术、资本、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门槛极高。”
云游没有回避困难,但我们选择进入这个领域,并非一时冲动。
我们拥有强大的资金储备、深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庞大的用户生态基础,以及最重要的——
颠覆传统、创造未来的决心。
他最后说道,我们不敢承诺一夜成功,造车需要敬畏、需要耐心、需要脚踏实地。
但我们敢承诺,四海汽车将永远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绝不闭门造车,将携手最优秀的供应链伙伴,共同打造让国民骄傲的好车!”
云游的演讲,格局宏大、思路清晰,但台下在报以礼节性掌声的同时,更多的是交头接耳的议论和写在记者脸上的怀疑。
揭牌仪式后的小范围媒体访谈环节,尖锐的问题接踵而至。
云总,四海从互联网跨界到造车,跨度是否太大了?
如何解决缺乏整车制造经验的核心短板?
“目前国际国内巨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大,四海作为新玩家,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是‘生态’讲故事吗?”
“首款车的量产时间表是怎样的?预计投入资金规模有多大?能否盈利?”
“有分析师认为您此举是为了拉升股价讲新故事,您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云游面对这些问题,表现得出奇冷静,回答既坦诚又留有余地。
经验短板我们承认,但可以通过招募全球顶尖人才、与优秀伙伴合作来弥补。
优势在于我们的智能技术整合能力和用户思维。具体时间表和投入属于商业机密,但四海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至于动机,时间会证明一切。
尽管云游的回答滴水不漏,但业界普遍的质疑声并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