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得,三岁那年发高烧,家里没钱请郎中,是隔壁的王婶连夜跑了几十里山路,去镇上抓了药,才救回他一条小命。
他记得,五岁那年闹饥荒,家里揭不开锅,是村东头的李大爷,偷偷塞给他娘半袋子地瓜干。
他甚至记得,平日里对他家最苛刻的里正周大铁,也曾在他爹打猎被巡山队抓住时,出面担保,只罚了几文钱了事。
这个村子,贫穷、落后,村民们有私心,会算计,但他们骨子里,却有着最原始的善良。
宋河深吸一口气,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一躬。
“各位叔伯婶娘,各位乡亲,谢谢大家今天能来。”
“我能有今天,不是我宋河一个人的本事。是爹娘的养育,是先生的教导,更是各位乡亲邻里这些年的帮衬。”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穷,是大家伙儿东家一碗米,西家一个馍,才没让我们一家饿着。”
“这份情,宋河记在心里,一辈子都不会忘。”
他的话不华丽,却很真诚。
台下的村民们安静下来。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眼眶有些湿润。
他们想起了以前宋家的艰难,也想起了自己那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瘦弱多病的孩子,将来会有这么大的出息。
宋河看着周大铁,再次拱手:“特别是里正大伯。”
“我记得,每次村里分救济粮,您都没有落下我们家。”
“您是里正,要管着一村人的吃喝拉撒,您有您的难处,小子都懂。”
周大铁浑身一震,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把什么都看得这么透彻。
是啊,他是看不起宋河他们家。
但,他是里正,要管着一村人,吃喝拉撒!
如果,对谁都有怜悯之心,他自己的日子,怎么过?
他板着脸,哼了一声,却没反驳,只是默默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
宋河环视众人,声音提高了几分:“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还有件事要宣布。”
“我已经在青州城里买下了一座宅子。过些时日,我们一家就要搬去城里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