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深渊之眼

陈雪领导的深空监测网络则像最细心的侦探,对“寂灭深渊”的外围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扫描分析。他们发现,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死寂区域,其边缘规则屏障并非均匀一致,存在一些极其细微的、具有周期性的规则“褶皱”、“湍流”或能量“低谷”。这些地方或许是漫长岁月中自然形成的、或因内部巨大能量循环导致的规则屏障相对薄弱点,可能成为探测器潜入的潜在“缝隙”。通过复杂的计算和模拟,他们精心筛选并规划出了数条风险相对较低、隐匿性最高的潜入路径和最佳时间窗口。

经过数周不舍昼夜的全力攻坚,第一代“深渊之眼”探测器终于建造完成。它静静地悬浮在高度隔离的发射舱中,体积仅相当于一粒星际尘埃,通体呈现出一种能吸收几乎所有波段能量的暗哑色泽,没有任何能量光华,自身规则波动被压制到与真空涨落几乎无法区分的程度,仿佛宇宙中一粒真正意义上的、毫不起眼的尘埃。

“深渊之眼一号,使命赋予,出发!”随着山岳沉稳而充满信任的命令,这枚凝聚了联盟最高智慧与期望的探测器,悄无声息地滑入虚空,依靠其独特的“时空梯度滑行”技术,如同一个真正的宇宙幽灵,向着远方那片吞噬光明的无尽黑暗驶去。它的旅程漫长而孤寂,跨越数以光年计的冰冷虚空,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

数月后,“深渊之眼”终于抵达“寂灭深渊”那令人窒息的边缘。传回的第一批环境数据就让所有分析员心头一紧:这里的规则背景噪音异常低沉,近乎死寂,远低于宇宙的平均水平,仿佛声音和能量都被某种力量刻意“吸收”或“压制”了。然而,规则结构本身却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粘稠感”和“扭曲感”,空间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长期“驯服”和“梳理”过,失去了自然宇宙应有的活力和随机性。探测器立刻启动了最高级别的规则同步伪装,将其存在感降至最低,然后如同一条敏锐的游鱼,小心翼翼地沿着陈雪团队计算出的规则薄弱点,悄无声息地滑入了那片仿佛能吞噬一切的绝对黑暗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内部的景象更加令人震撼,甚至可以说是诡异。这里并非想象中的空无一物或混乱不堪,而是弥漫着一种极其稀薄、却无孔不入、散发着冰冷到极致秩序波动的特殊能量场。整个空间仿佛被一个无法想象的意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彻底“格式化”过,呈现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纯净”与“有序”。正常的星云、星际尘埃、气体云乃至暗物质在这里都近乎绝迹,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高度“规整”的虚无所取代。甚至连宇宙中最基本的量子涨落,在这里都显得异常“温顺”和“规律”,失去了应有的随机性和活力。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死寂的、带有强烈人工干预痕迹的“秩序死寂”。

“深渊之眼”按照预定程序,启动了全方位的深度扫描。它动用了所有探测手段:从常规的全波段电磁波扫描、高精度引力波探测、中微子流分析,到林凡团队研发的规则结构探针,乃至徐婉融入的那个神秘的“规则共鸣感知”模块。海量的数据开始以加密的、极其微弱的信号流形式,跨越漫长的距离,艰难地传回堡垒。

随着探测的持续深入,一个足以颠覆现有认知的、惊人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在“寂灭深渊”的最核心区域,扫描仪捕捉到了一个……无法用任何已知物理或哲学术语准确描述的、庞大无比的“结构”。它并非由物质或能量构成,更像是一个由纯粹的“信息”、“逻辑”和“规则”本身编织而成的、复杂到难以想象的、不断进行着超高速自我演算和优化的巨大系统。它像一个冰冷到毫无情感、只为某种终极目的而存在的宇宙尺度“逻辑枢纽”或“规则处理器”,静静地悬浮在虚空中,散发着令人灵魂战栗的绝对秩序波动。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存在的形式,彻底超越了联盟对“实体”或“存在”的常规理解。

“检测到超巨型规则逻辑聚合体!其内部正在进行无法解析的超高速逻辑演算!演算目标无法完全解读,但其部分输出信号的编码模式和能量特征……与之前捕获的、操控‘暗尘之海’的指令流高度吻合!”林凡的声音中充满了技术专家遇到超越认知现象时的震惊与凝重。

更令人不安的发现来自徐婉主导的“规则共鸣感知”模块传回的那种难以言喻的、近乎直觉的“感受”信息。那个巨大的规则聚合体,似乎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意识”、“情感”或“意志”,它更像是一个绝对理性、绝对服从于某个预设终极目标的、“为秩序而生”的“逻辑终极造物”。其核心深处散发出的,是一种极度冰冷的、追求“绝对完美秩序”、“彻底消除一切冗余、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极致倾向,这种倾向本身,仿佛就是其存在的唯一意义和驱动力。

就在“深渊之眼”的扫描光束试图更近距离、更细致地探查这个聚合体的表面结构细节时,它似乎触发了某种极其隐秘、灵敏至极的防御机制。一股无形的、带着强烈排他性和分析性的扫描波动,瞬间以光速扫过探测器所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