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落还有一个巴掌大小、用耐火泥制成的小型陶窑,旁边放着几块上好的银霜炭,用于需要加热煅烧的检测。
工具就是她的兵器,而严谨,是她的铠甲。
苏芷晴首先用一把牛骨小铲,极其小心地从白玉瓶中取出约莫黄豆粒大小的一撮泥土,置于一片光滑洁净的琉璃板上。她没有急于使用复杂仪器,而是先就着明亮的灯光,用肉眼和一把纯银镊子,进行最初步的观察。
泥土呈暗褐色,略显潮湿,捏上去有轻微的黏腻感。凑近细闻,那股独特的、混合了腐败海藻和盐分的海腥气依旧明显。她用镊子轻轻拨动,可以看见里面夹杂着极其细微的、白色或灰白色的颗粒,像是破碎的贝壳屑,还有一些深色的植物纤维碎末。
“水选浮选法”,这是分离不同比重组分最基础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她将这点泥土放入一个浅口的白玉钵中,加入少量清澈的井水,用一根细长的玉箸轻轻搅拌,让泥土充分散开。随后,她将悬浮的浑浊液体,小心地倾倒入一个垫着致密棉纱的铜制滤网。
如此反复数次,利用水的浮力和沉淀速度差异,她成功地将样本初步分离:
* 滤网上方,留下的是一些非常轻盈的、颜色较浅的腐殖质和极细的植物纤维。这是较轻的组分。
* 白玉钵底,沉淀下来的则是明显更重、颜色也更深沉的沙砾和矿物质颗粒。这是较重的组分。
苏芷晴用清水分别冲洗这两个部分,尽量去除残留的泥浆,然后将其分别转移到两张洁净的白绸上,置于一旁微微阴干。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微观探查。
她先取少许较轻的腐殖质组分,用银镊子将其均匀撒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然后稳稳地放置在放大镜下。她俯下身,右眼凑近,视野逐渐清晰。原本看似均匀的腐殖质呈现出复杂的景象:破碎的植物细胞壁、各种菌丝的残骸、以及一些形态奇特的、微小的生物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