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改良方案破困局 文旅绘本促融合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山药芡实粥的绵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炖得粉糯的山药和芡实压成泥,与细玉米粉熬制的粥底充分融合,入口温润滋养,既给在盐碱地蹲守的小电补脾胃,又能给赶采风的妹妹垫体力。“晴晴,快把哥哥的装置升级图纸收好,今天欧洲那边要视频评审,可别漏了核心参数。”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个孩子身上,小电对着电脑和农大导师视频沟通,哥哥调试着智能喷洒装置的爬坡模块,妹妹背着画板准备去乡村旅游点采风,嘴里脆生生喊着“改良”“采风”。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妹妹的画板装上防水套:“都备齐了,乡村旅游点的负责人已经联系好,会带你参观采摘园、农家乐,还能采访游客和农户。”她凑到小电身边,看着屏幕上的土壤数据:“是不是改良效果不理想?”小电点点头,语气凝重:“山东某县的部分地块地下水位高,改良剂被稀释,玉米出苗率只有60%,比预期低了20个百分点,导师说要调整改良方案,结合排水措施。”
哥哥停下手里的活,提议道:“我可以给喷洒装置加个深层松土模块,能打破土壤板结层,帮助排水,再配合改良剂,效果应该能提升。”小电眼睛一亮:“真的?那咱们赶紧对接,今天下午我就要去现场测试。”妹妹背着画板蹦蹦跳跳地说:“我采风回来给你们画改良后的玉米苗,写进绘本续集里,就叫《盐碱地里的排水小卫士》!”
“爸爸!爸爸!”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案,快步走出来,“小电,爸爸联系了省水利科学院的专家,今天和你一起去山东现场指导;哥哥,欧洲山地农场的评审会爸爸帮你盯着,重点突出爬坡模块的适配性;妹妹,妈妈陪你去采风,顺便对接绘本和乡村旅游的联动活动。”小电抓起一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已经把问题地块的坐标发给专家,咱们现场制定排水方案!”
送小电和水利专家去山东,林凡赶回公司参加哥哥的欧洲视频评审会。屏幕里,德国山地农场的代表看着升级后的装置演示视频,眉头微蹙:“我们的农场坡度达30度,装置能稳定作业吗?喷洒范围会不会受影响?”哥哥立刻操作模拟器,展示爬坡模块的稳定性:“您看,装置的底盘能自动调节倾斜角度,喷洒头的射程和角度也能智能适配,30度坡度下喷洒均匀度误差不超过5%。”他还播放了国内山地测试的视频,代表们看完,当场签订3000台订单:“我们要给每个农场配备两台,配合智舱汽车使用!”
与此同时,山东的盐碱地现场,小电和水利专家正实地勘测。专家拿着测水位仪说:“地下水位离地表只有80厘米,改良剂容易随水流失,得先挖浅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再分层施用改良剂。”小电立刻联系当地农机合作社:“请你们调10台挖掘机,按这个间距挖30厘米深的排水沟,我们下午就能重新播种。”农户们也主动帮忙,不到半天,排水沟就挖好,改良剂分层撒施后,新的西坡3号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
妹妹的乡村旅游采风也收获满满。在玉米采摘园里,她跟着游客体验采摘,听农户讲“西坡3号”的种植故事;在农家乐,她看到玉米被做成馒头、粥、点心,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说:“带着孩子来采摘,既能体验农活,又能吃到新鲜玉米,还能了解耐盐碱品种的知识,太有意义了!”妹妹拿出画板,快速勾勒出游客采摘玉米的场景,还采访了几位小游客,记录下他们的感受。
中午,林凡在评审会间隙接到了苏晚晴的电话:“乡村旅游点想推出‘绘本+种植+采摘’套餐,游客购买绘本就能免费体验种植,采摘的玉米还能现场加工,负责人问咱们能不能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林凡笑着回应:“没问题!让农数科技给旅游点供应专用种子,职校的技术学生定期去指导,再让妹妹的绘本作为套餐手册,实现文旅和农业的深度融合。”
下午,山东的盐碱地传来好消息:重新播种的地块出苗率达到85%,叶片浓绿,长势良好。小电兴奋地拍下视频发给家人:“专家的排水方案太管用了!改良剂分层施用后没有流失,预计亩产能达到1400斤!”哥哥的视频评审会也圆满结束,欧洲山地农场追加2000台订单,订单总额突破1亿欧元。妹妹则完成了采风,带着满满的素材回到家,开始绘制绘本续集的初稿:“妈妈,我要把排水沟、喷洒装置、采摘场景都画进去,让小朋友知道玉米种植的不容易和乐趣!”
傍晚,全家通过视频连线“云团聚”。小电站在长势喜人的玉米苗前,背景是整齐的排水沟:“爸爸,我们已经把改良方案整理成手册,发给其他盐碱地县,避免他们走弯路!”哥哥举起欧洲订单合同:“凡哥,我的装置现在能适配平原、山地、盐碱地等多种场景,以后要成为全球农场的标配!”妹妹展示着绘本初稿:“妈妈,我画了10幅插画,还写了5个旅游点的故事,出版社说下个月就能出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镜头里满是暖意:“孩子们越来越能干了,遇到问题不慌,能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最宝贵的成长。”苏晚晴笑着说:“从盐碱地的种植难题,到欧洲市场的技术适配,再到文旅绘本的融合,咱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把每个挑战都变成了机会。”
林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方的田野,语气激昂:“改良方案破困局,文旅绘本促融合,这不仅是咱们家庭的奋斗成果,更是乡村振兴‘科技+产业+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西坡3号在盐碱地站稳脚跟,智能装置在全球市场拓疆拓土,绘本故事让乡村文化走向世界,这就是扎根大地的力量,是传承创新的力量!”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未来,我们要把西坡3号的改良技术推向全国,让更多贫瘠土地变成良田;要让智能装置的适配场景不断拓展,服务全球更多农场;要让文旅绘本的融合模式持续创新,带动更多乡村走上‘农业+文旅’的致富路。只要我们心怀家国、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就一定能让中国的种子、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光彩,为国家粮食安全、为民族产业崛起、为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山东的盐碱地里,西坡3号的玉米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曳,透着蓬勃的生机;德国的山地农场里,智舱汽车和智能喷洒装置正等待交付;乡村旅游点的采摘园里,路灯下的玉米穗泛着金黄;小电的笔记本上,西坡4号的耐贫瘠研发计划已经启动;哥哥的工作室里,全球适配版装置的图纸铺满桌面;妹妹的书桌前,绘本续集的故事正娓娓道来。“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困难是成长的阶梯,融合是发展的密码,传承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日子,满是力量与希望。”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代人有三代人的坚守。从一粒玉米种子的顽强生长,到一台智能装置的跨国驰骋,再到一本绘本故事的温暖传递,我们始终扎根土地、心怀家国。未来,还要让这份坚守与传承,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让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让每一个奋斗的日子,都闪耀着家国情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