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寒地丰收定乾坤 欧标落地耀中华

第三百八十八章 寒地丰收定乾坤 欧标落地耀中华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藜麦坚果粥的醇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烤得香脆的杏仁、核桃碎拌进黏稠的粥底——藜麦是青海玉树试种基地的新收品种,玉米粉磨得细腻无渣,坚果香与谷物甜交织,既给高寒地丰收测产的小电补体力,又能给赴欧参会的哥哥充能量。“晴晴,快把妹妹的IP授权协议收好,今天要和3个乡村签文化节复制合同,别忘带定制化方案。”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个孩子身上,小电校准着测产仪,哥哥调试着欧洲标准提案的演示课件,妹妹整理着乡村文旅定制手册,嘴里脆生生喊着“测产”“提案”“授权”。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妹妹的协议套上防伪封套:“都备齐了,每个乡村的特色清单都标注好了,山区村侧重徒步+种植,水乡村侧重游船+玉米美食,保证贴合本地实际。”她拿起小电的测产方案:“西坡5号真能在高寒地亩产超1100斤?这可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小电点点头,语气笃定:“昨天测了3块样田,平均亩产1150斤,籽粒饱满度达92%,今天要测全村1000亩的总产量,农业农村部的验收专家也到了,通过后就能纳入国家级高寒作物推广目录!”

哥哥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欧洲乡村新能源标准制定会议有变数,德国某企业质疑我们的充电效率数据,想修改核心参数,今天必须用实测数据和运营案例说服参会代表,不然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妹妹放下手册,凑到哥哥身边:“我把欧洲充电站的用户反馈和文化节的海外直播片段整理好了,能证明咱们的技术既实用又受欢迎,帮你增加说服力!”

“爸爸!爸爸!”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案例征集通知,快步走出来,“小电,爸爸联系了冷链物流企业,在玉树建临时冷链仓,丰收的玉米先冷藏再运输,保证品质;哥哥,国内10家配套企业的联名推荐信已经发你邮箱,证明技术的产业适配性;妹妹,妈妈陪你去签约,爸爸后天赶去玉树,和验收专家汇报全产业链成果,争取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小电抓起一个玉米发糕就往外跑:“太好了!验收专家已经在基地等我,现在就出发去玉树!”

送小电去机场、妹妹去签约现场,林凡直奔公司对接冷链物流。刚到办公室,就接到玉树基地的电话:“林总,部分乡村路况极差,冷链车开不进去,100多万斤玉米怕运不出来,而且夜间温度低,玉米容易冻裂!”林凡沉稳回应:“让智舱物流科调20台山地智能物流车,适配陡坡和碎石路,再给每辆车配保温集装箱,冷链仓同步启用,分批次运输,今天先运出30万斤!”

与此同时,青海玉树的西坡5号种植基地一片丰收盛景。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在高原的阳光下泛着油光,验收专家们跟着小电逐块田测产。“这块田亩产1180斤,抗冻性、耐旱性都达标,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玉米高4个百分点,完全符合国家级推广标准!”专家组长拿着报告,满意地签字,“这品种不仅解决了高寒地区玉米种植难题,还能带动牧民增收,我们会全力推荐纳入推广目录!”

当地牧民扎西大叔赶着牦牛,帮着搬运玉米:“以前我们只能靠养牦牛、种青稞过日子,现在种玉米每亩能赚900块,1000亩就是90万,我们合作社要扩大种植,还要跟着你们学深加工!”小电笑着回应:“我们已经规划了小型玉米加工点,教大家做玉米糌粑、玉米蛋白粉,让玉米在本地就能增值!”

德国布鲁塞尔的欧洲新能源标准制定会议现场,哥哥正和参会代表激烈辩论。“你们的充电效率数据是实验室环境,实际运营中不可能达到!”德国某企业代表质疑道。哥哥立刻调出汉堡充电站的一年运营数据:“这是我们50个站点的实测数据,平均充电效率达85%,比贵公司的产品高3个百分点,而且能耗低10%,这是用户满意度调查,92%的农场主认可我们的技术!”他还播放了玉米文化节的海外直播片段,展示技术在乡村场景的实际应用,参会代表们纷纷点头,最终投票通过了包含智舱技术参数的核心条款。

妹妹的IP授权签约也顺利推进。来自水乡村的村支书王大爷看着定制方案:“我们村有河流穿过,能不能加个‘玉米船宴’?游客在船上吃玉米美食,看两岸玉米地!”妹妹立刻修改方案:“没问题!我们把游船改成玉米主题,餐具用生物降解玉米材质,再搭配绘本里的水乡玉米故事,肯定受欢迎!”当天,3个乡村全部签订授权协议,还有5个村表达了合作意向,文化节IP正式开启全国复制。

中午,林凡在冷链物流对接会间隙接到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电话:“林总,你们的‘玉米全产业链+科技+文化’模式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下个月要在全国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做经验分享!”林凡刚挂电话,又接到农数科技的消息:“凡哥,沃尔玛看到西坡5号的丰收新闻,追加200吨采购订单,还要把玉米糌粑、蛋白粉纳入进口商品目录,销往欧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午,哥哥的会议传来捷报:“凡哥,标准核心条款通过,咱们的充电接口、效率参数成为欧洲乡村新能源的推荐标准,后续欧盟采购会优先考虑符合该标准的企业,智舱的订单已经排到后年!”妹妹也完成了签约,带着定制方案回到家:“妈妈,我们计划在每个合作村建一个‘玉米文化小馆’,展示本地玉米故事和西坡系列品种的发展历程,让文化扎根乡村!”

傍晚,全家通过视频连线“云团聚”。小电站在堆满玉米的冷链仓旁,背景是牧民们欢庆丰收的场景:“爸爸,全村总产量115万斤,冷链车已经运出50万斤,加工点也动工了,明年计划推广2万亩,带动周边3个县的牧民增收!”哥哥举起标准通过的文件:“凡哥,我们的技术成为欧洲标准,这是中国智造首次主导乡村新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太扬眉吐气了!”妹妹展示着IP授权协议:“妈妈,已有8个村要复制文化节,绘本海外版在欧洲销量破10万册,还被翻译成5种语言!”

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炖土鸡,镜头里满是暖意:“孩子们能为国争光,妈妈这辈子值了!从一粒种子到国际标准,从乡村小院到世界舞台,这都是咱们一步步拼出来的!”苏晚晴笑着说:“从农业科技的突破,到工业智造的领跑,再到文化IP的出海,咱们一家人把‘小玉米’做成了‘大产业’,把‘乡村梦’做成了‘强国梦’!”

林凡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方的万家灯火,语气激昂:“寒地丰收定乾坤,欧标落地耀中华!这不仅是咱们家庭的荣耀,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科技自立、产业自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西坡5号在高寒地站稳脚跟,中国智造主导国际标准,乡村文化IP走向世界,这就是扎根大地的力量,是创新突破的力量,是代代传承的力量!”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未来,我们要让西坡系列品种覆盖全国所有特殊地貌,让‘中国种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让智舱的智能产业领跑全球乡村新能源,让‘中国智造’赢得世界尊重;要让乡村文化IP成为全球了解中国乡村的窗口,让‘中国文化’绽放时代光彩。只要我们心怀家国、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就一定能让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早日实现,让民族复兴的梦想照亮神州大地,让每一个奋斗的日夜,都镌刻着‘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青海玉树的田野里,收割后的玉米秸秆被粉碎还田,孕育着来年的希望;德国的充电站旁,智舱汽车有序充电,践行着中国制定的标准;签约乡村的文化小馆里,工人正在布置展品,传递着乡村的根脉;小电的笔记本上,西坡6号的耐风沙研发计划已经启动;哥哥的工作室里,全球新能源网络的规划图铺满桌面;妹妹的书桌前,文化IP的海外推广方案正娓娓道来。“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丰收是坚守的答案,标准是实力的勋章,文化是传承的根脉,这样的日子,满是荣光与希望。”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三代人的接力,一辈子的耕耘,从玉米地里的春种秋收,到国际舞台的标准制定,我们始终扎根土地、心怀家国。未来,还要让这份坚守与梦想,在更多人心中传递,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让民族复兴的征程一往无前,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祖国大地上绽放生机,让每一项技术都能为民族崛起贡献力量,让每一段文化都能为文明传承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