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他设计的新型翻车(龙骨水车),结构更合理,木质构件经过特殊处理更加耐用,不仅用于排水,更被尝试安装在渠道提升水位,效果显着。针对石料运输,他设计的复合滑轮组和省力绞盘,被迅速制式化,分发到各重点工地。他甚至改进了土方测量的圭表、绳尺,使得工程量的计算更为精准。

这些由“大匠作”亲自改进或发明的“利器”,起初让一些传统河工将信将疑,但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的巨大优势,很快便折服了所有人。沮授对此大力支持,以监军之令,命各工地优先采用马钧确认的新工具和新工法。大匠作的权威,在实践的检验中牢固树立。

3. 劝课农桑,新政落地

与此同时,“劝课农桑”也在广袤的田野间同步展开。沮授下令各郡县,一方面组织农民抓紧冬春时节,清理水毁田地,修复沟渠,准备春耕;另一方面,则由州府统一调配,将去年从乌桓、鲜卑处交换来的大量牛羊牲畜产生的厩肥,以及邺城官营匠作监利用废弃物沤制的土肥,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鼓励“积肥施肥”。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农具和新耕法的推广。由马钧主持改良的曲辕犁图纸被下发至各郡县官营工坊,加紧仿制。这种犁操作灵活,转弯方便,入土深浅可控,尤其适合河北的精耕细作。尽管初期产量有限,但首批使用曲辕犁的农户,无不惊叹其省力与高效。

小主,

沮授还亲自选定了几处皇庄和官田,作为代田法的示范区。由精通农事的老农现场指导,演示如何开挖沟垄,如何轮换种植以保养地力。这种先进的耕作方法,以其显而易见的增产潜力,吸引了周边众多乡民前来观摩学习。

4. 商贾之力,以工代赈

水利工程耗费巨大,仅靠府库支撑,压力不小。袁绍采纳了沮授的建议,创造性地引入了商业力量。他下令,鼓励商贾捐助钱粮物资以助工,并可根据捐助多寡,授予其未来一定年限内特定商路的优先通行权或税收减免。此令一出,以甄俨为代表的河北商人积极响应。他们看中的不仅是眼前的政策优惠,更是未来河北商路畅通、市场繁荣的长远利益。

同时,大规模工程也吸纳了因度田括户而解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以及部分流民。府库支付工钱或口粮,实行“以工代赈”,既完成了工程,又安顿了民生,避免了社会动荡。昔日受灾的农民,如今成了建设者,脸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所有工程中,鸬鹚陂的修建最为艰难,也最受瞩目。它需要在一片低洼沼泽之地,围筑起巨大的堤坝,形成蓄水区。工程量大,地质条件复杂,春季的雨水更是让工地泥泞不堪,进展一度缓慢。

然而,在沮授的坐镇指挥和马钧的技术支持下,困难被逐一克服。巨大的陂塘轮廓日渐清晰。当最后一段主堤坝合拢的日子来临,沮授、马钧以及邺城派来的要员,乃至周边无数闻讯赶来的百姓,都聚集在了陂塘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