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则跃跃欲试,朗声道:“大王!周瑜水寨虽固,然我北军亦非无一战之力!荆州水军旧部,颇善水战,只需加以整合,严加操练,配上北军之勇,未必不能破敌!那赤壁水域,宁愿为前锋!”
诸葛亮轻摇羽扇,从容道:“大王,周瑜此举,意在逼我于其有利之战场决战。我军新合,水师初立,将卒尚未完全适应风浪,且荆北新附,人心浮动。若此时倾力南征,胜则固然可定江南,然若受挫于大江,则新附之地恐生变乱,西凉韩遂、马超亦必窥伺在侧,大势危矣。”
袁绍静静听着麾下谋臣将领的议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上的地图,目光停留在“赤壁”二字之上,又缓缓移向西方的“凉州”。片刻后,他看向司马懿:“仲达,你以为呢?”
司马懿躬身道:“大王,诸葛亮先生与贾诩军师所言,乃老成持重之见。周瑜拒命,正在意料之中。我军当下之急务,在于彻底消化荆北、豫州,稳固根基,同时筹备对西凉之战。此乃心腹之患,亦是我军陆战之长所在。若此时与江东在水上争锋,实乃以短击长,即便胜,亦损失惨重,延误西进时机;若败,则后果不堪设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反之,暂缓对江东用兵,表面示弱,实则争取时间。一则可借周瑜连番抗命之举,坐实其‘割地自立’之罪,广布天下,占据道义高地;二则可命甘宁、文聘等将领全力整合水军,督造战船,练卒于汉水;三则可加紧对西凉韩遂、马超的安抚或离间,确保西线无虞。待我水师初成,内部稳固,西凉平定,再挟雷霆之势南下图之,则江东可一鼓而定。”
司马懿的分析,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与贾诩、诸葛亮的思路不谋而合,也深深打动了袁绍。
袁绍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微微颔首。他最终站起身,声音沉稳而有力,定下了未来的战略基调:
“诸公之言,甚善。周瑜欲激我于赤壁决战,孤岂能中他下怀?”
他环视众人,下令道:
“传令:”
“一、将周瑜屡抗王命、割据荆南之行,昭告天下,斥其无君无父之罪,檄文遍传各州郡!”
“二、沿江各部,加强戒备,多设烽燧哨探,严防江东军北上袭扰。然无孤王令,不得擅自发起渡江攻击!”
“三、擢升甘宁为横江中郎将,与文聘等人总督水军事务,全力整训水军,督造战船,演武于汉水。孤予尔等时日,必要练出一支可纵横江上之师!”
“四、加派使者前往西凉,厚赏韩遂、马超,探其虚实,行分化之策,为西征做准备!”
“五、江东方向,暂取守势。然,若孙策、周瑜敢主动北犯,则集重兵,给予迎头痛击!”
袁绍的决策,迅速转化为整个江北的军事态势。虽然具体的荆州防线安排不在本章赘述,但一种战略层面的对峙已经形成。
而在汉水及其他支流的水寨中,新组建的北军水师在甘宁、文聘的带领下,开始了日夜不息的紧张操练。甘宁以其悍勇与经验,很快赢得部分荆州水军的敬畏,巨大的楼船、灵活的走舸在江面上破浪而行,号令之声日渐整齐。虽然比起对岸百战之师的江东水军仍显稚嫩,但那日益高涨的士气与逐渐磨合的战术,已显露出成长的潜力与未来的威胁。
长江,这条浩瀚的天堑,此刻仿佛化作一条无形的巨蟒,分隔开两个日益庞大的势力。南岸,赤壁周瑜大营,旌旗蔽日,战船如云,军容鼎盛;北岸,虽无大规模渡江准备,但那种森严的戒备与水面下涌动的力量,同样令人心悸。
周瑜立于赤壁山巅,遥望江北,俊雅的脸上并无丝毫放松。袁绍没有立刻发动进攻,这在他的预料之中,但也让他感到了更深的压力。他知道,这暂时的平静,意味着北方正在积蓄力量,未来的较量,将更加艰难。他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彻底平定荆南,巩固防线,并将脚下的赤壁,打造成真正的铜墙铁壁。
而在北岸,袁绍在巡视野王水军操演后,对随行的贾诩、诸葛亮等人道:“周郎虽借地利暂得一局,然孤有天下之腹心,有时日之利。待西凉平定,水师练成,再看这万里长江,究竟谁主沉浮!”
江风猎猎,吹动众人的衣袍,也吹动着天下大势。南北隔江对峙的局面,就此以赤壁为焦点,稳固下来。一场决定中国南北命运的大战阴影,已然投注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江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