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金属卡片在指尖传递着一丝不安的触感。艾文站在“静默回廊”24小时自习室的深色木门前,深吸了一口气。门上的黄铜牌匾刻着繁复的花纹,中心是“书库”二字,在惨白的廊灯下泛着幽光。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半,四周寂静无声,只有他自己的心跳在耳膜上敲打。
他需要查一份史料,一份在正常图书馆绝不可能找到的、关于二十年前那场离奇集体失踪案的边缘记载。毕业论文的压力像勒紧的绳索,而“静默回廊”的闭架书库,是他最后、也是最冒险的希望。据说这里能找到许多“不该存在”的书籍,但相应的,代价或许也非同寻常。
手中的「借阅卡」是花了不少力气才从黑市一个神秘商人那里弄来的。卡片是暗沉的黑色,材质非金非木,触手冰凉。正面只有复杂的银色纹路,没有姓名,没有编号,更没有照片。艾文拿到它时就是这样,商人只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卡认人,不认名。进去后,规矩比命大。”
此刻,盯着空白的卡面,艾文心里有些打鼓。规则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卡面必须有本人照片。这算不算是违规入门?但箭在弦上,他别无选择。
他推开了沉重的木门。门轴发出极轻微的低吟,仿佛不愿打扰此地的宁静。门内并非想象中的昏暗,光线是一种奇特的、如同月华般的清冷色调,均匀地洒满整个空间。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灰尘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类似冷香的气息。书库极大,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排列成深邃的迷宫,一眼望不到头。按照入口处的指示牌,书架分区明确:文学(红标)、历史(蓝标)、科学(绿标),以及最深处一片没有任何标识的区域,想必就是规则中提到的「空白区」。
前台空无一人,只有一盏小小的、散发着橘黄色暖光的台灯。艾文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那张没有照片的借阅卡放在了台面上。他紧张地瞥了一眼天花板——是普通的白色格栅吊顶,没什么异常。他迅速收回目光,强迫自己忘记规则第一条的后半句。也许,没有照片是这种“特殊”借阅卡的特权?他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他的目标是历史区,特别是可能涉及二十年前那起悬案的卷宗。他抬脚向蓝色标签的区域走去。书架间的过道很窄,只容一人通过。头顶的灯光似乎随着他的移动而微微调整角度,确保他能看清书脊上的字,却又在书架深处投下浓重的、摇曳的影子。四周静得可怕,连自己的脚步声都被厚厚的地毯吸收殆尽,只有呼吸声清晰可闻。
就在他即将踏入历史区时,眼角的余光瞥见了那片「空白区」。与其他区域不同,那里没有明确的边界,书架的颜色更深,近乎墨黑,而且……上面似乎并非空无一物。好奇心像一只小猫,用爪子轻轻挠着他的理智。规则第二条明确警告:空白区不存在任何书籍,若看到贴有「拾遗」标签的书册,绝不可触碰。
但他确实看到了。
在距离他最近的一个空白区书架上,一本没有书脊、封面是暗哑皮质的小册子,突兀地立在那里。册子的封面上,贴着一张白色的标签,上面是用毛笔写的、工整却透着诡异的两个字——「拾遗」。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上来。那就是被书“记”下来的读者?这个念头让艾文感到一阵恶心和恐惧。他立刻移开视线,快步走进历史区,心脏砰砰直跳。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无数双看不见的眼睛盯着,那些空书架像是张开的巨口,等待着吞噬什么。
历史区的书籍排列密集,书脊上的年代标注跨度极大。他仔细搜寻着,终于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找到了一排标注为“近现代未解事件”的卷宗。他的手指划过那些布满灰尘的书脊,最终停留在一本格外厚重的、书名为《庚辰年疑案汇编(影印本)》的册子上。庚辰年,正是二十年前。
就在他的指尖触碰到粗糙的布质书封时,一种异样的感觉传来——书页内部,传来了轻微的、自主的“沙沙”声,仿佛有无形的手正在快速翻阅。
规则第三条!
艾文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他几乎是本能地压低声音,对着那本书说:“打扰了。”
翻书声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