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白昼的阴影与缢缚之点的低语

地下书库那场近乎失控的“噪音”爆发,像一根被绷至极致的弦,在艾文脑海中留下持续不断的嗡鸣。即使回到了被认为“安全”的公寓,那弦音也未曾停歇。怀中的羊皮纸仿佛一块灼热的炭,时刻提醒着他肩负的、可能关乎存亡的使命。

更让他毛骨悚然的是,界限的模糊不再仅限于感知。

第二天下午,阳光勉强穿透布满灰尘的窗户,艾文正试图研究羊皮纸上那扭曲的图示,一阵清晰的、带着潮湿泥土和腐烂纸张气息的冷风毫无征兆地吹过房间。书桌上几张散落的稿纸被吹起,打着旋落下。紧接着,他放在床头充电的手机屏幕突然自主亮起,显示出一个不断闪烁的、无法识别的乱码界面,界面背景是深邃的、仿佛在蠕动的黑暗。

这异常持续了将近半分钟,才如同断电般骤然消失。房间恢复原样,只有那残留的、属于图书馆地下的冰冷气息,证明着刚才并非幻觉。

现实的侵蚀开始了。图书馆的异常,已经能够在他的庇护所里,短暂地具现化。

艾文感到一阵彻骨的寒意。这意味着他无处可逃。无论白天黑夜,图书馆的阴影都将如影随形。他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少。

他必须尽快解读羊皮纸,找到“缢缚之点”。

图示极其复杂,充满了非理性的几何结构和意义不明的符号。中心标注的“缢缚之点”并非一个固定的坐标,更像是一个……状态,一个存在于图书馆结构“褶皱”中的特定位置。注释中提到“核心与现世之脆弱连接”,这暗示它可能是一个空间上的薄弱点,类似于虫洞或者维度裂隙。

“唯有承载‘回响’与‘寂静’之双重印记者,方可触及。”——艾文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回响”无疑指那些试图侵入他意识的低语和噪音;“寂静”则指向那些无面的寂静之民以及他自身正在被缓慢同化的趋势。他确实是那个被“双重标记”的人。这既是诅咒,也是唯一的资格。

最令人不安的是“需献上‘未竟之念’为祭”。什么是“未竟之念”?是像赵明那样探索真相失败的执念?是那些写下红色字迹之人的疯狂遗愿?还是……他自己内心深处,那份强烈想要活下去、想要揭开谜团、却尚未实现的渴望?献祭的结果是“暂稳核心”或“加速崩解”,这是一场豪赌,成功率未知。

他将图示牢牢刻在脑海里,然后将羊皮纸谨慎地藏好。带着这份沉重的知识,他再次走向夜幕下的图书馆。

这一次,林馆长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那目光里有关切,有审视,还有一种……近乎于等待最终审判的平静。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照例递上一杯深红色的药茶。艾文一饮而尽,那熟悉的清凉感再次帮他稳固了有些摇曳的精神壁垒。

闭馆钟声如同丧钟般敲响。

图书馆内部的恶化程度肉眼可见。灯光不再稳定,如同垂死者的脉搏般微弱闪烁。墙壁上的污痕范围扩大了,并且开始呈现出隐约的、如同血管般的脉络。空气中弥漫的“杂音”几乎形成了实质的压力,让他呼吸都有些困难。他甚至不需要刻意感知,就能“听”到那些隐藏在寂静之下的、无数疯狂的窃窃私语和压抑的嘶吼。

常规的整理工作几乎无法进行。书本会在他触碰时自动翻开,露出写满红色警告的内页;书架会在他经过时轻微移动,堵塞通道;儿童区那个小熊玩偶不再只是低语,它开始间歇性地发出尖锐刺耳的大笑,回荡在死寂的图书馆里,令人头皮发麻。

艾文无视了这些干扰。他的目标明确——寻找“缢缚之点”。

他凭借着记忆中的图示,在图书馆内游走。他走过大厅,穿过阅览室,徘徊于走廊。图示与现实的映射关系极其晦涩,某个符号可能对应着穹顶上一块特定的彩绘玻璃,另一条扭曲的线条可能指向某段楼梯的特定台阶数(在空间稳定时)。

他尝试了所有可能的地点:大厅挂钟的正下方、三楼社科区第七排书架前、地下书库入口处、甚至那个曾经出现又消失的隐藏走廊入口……但都没有触发任何特殊的感应。羊皮纸安静地待在他怀里,没有任何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图书馆内的异常还在持续升级。晚上九点左右,二楼文史区的一整排书架毫无征兆地倒塌,书籍散落一地,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而就在废墟中,几个寂静之民缓缓地、僵硬地站了起来,它们不再静止,而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游荡,灰白色的手臂偶尔抬起,划过空气,留下淡淡的黑色轨迹。

失控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