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密盟于莒、楚谋东进与晋卿初啼

4. 互通声气: 建立秘密联络通道,共享情报,协调行动。

5. 待机而动: 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或是楚国大军被其他方向牵制,或是临淄发生重大变故,届时同时举事。

莒地之会,虽未形成强大统一的军事力量,却标志着分散的反抗之火第一次试图聚拢。一份脆弱的反潘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未来的风暴埋下了组织上的伏笔。

郢都楚宫,楚成王与令尹子文并未满足于现状。在确定了消化巩固为主策略后,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可以扩张的方向——东方淮泗流域的众多小国。

“齐乱未平,宋国已慴,中原暂可羁縻。然东方诸夷、群舒、以及徐、钟离等小国,时而臣服,时而叛离,实为肘腋之患,亦是我全面北上之侧翼保障。”子文在军事会议上指着地图分析。

楚成王深以为然:“令尹之意,是时候彻底解决东方问题了?”

“正是。”子文颔首,“我可派一大将,统率偏师,不必动用主力,以讨逆、纳贡为名,逐个征伐或胁迫淮泗流域诸国。愿服者,令其纳质贡赋;不服者,破其国,置我楚官。如此,既可拓宽疆域,掠夺财富,又可练我兵马,更可扫清侧翼,将来全力北进时,无后顾之忧。”

此策可谓老成谋国,一举数得。楚成王当即批准,任命一位以勇猛善战着称的贵族将领为“东征元帅”,拨付精兵战车,前往淮泗流域进行武力整合。

楚军的兵锋再次扬起,这一次指向了那些实力远逊于齐宋的小国。战报不时传回郢都,多是某国请降、某邑陷落的捷音。楚国的势力范围在东南方向稳步推进,其战略包围网逐渐收紧。然而,这场看似顺利的东征,也分散了楚国的注意力和部分军事资源,客观上为齐国内部的反抗力量提供了一丝喘息和发展的空间。

北方,晋国。公子重耳的流亡政府虽偏居一隅,却时刻关注着天下大势。齐国的持续内乱和楚国的东进,让重耳及其谋臣们感到了强烈的紧迫感。

“齐为大国,若长期沦于暴潘之手,则为楚之附庸,北方屏障尽失。若其自拔成功,亦需时间恢复。无论何种情况,我晋未来若欲南图,齐均为关键。”赵衰向重耳进言,“今鲁国态度暧昧,既匿孝公,又不公然抗楚。鲁乃礼仪之邦,虽弱,其意向于中原诸侯有风向之标。公子,应遣一使者,密往鲁国,一探虚实,二则若能说动鲁侯暗中支持齐之抗楚力量,或至少保持中立,则于将来大有裨益。”

重耳采纳此议。然而派谁去?此人需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能随机应变。